上海新能源汽车产值要破3500亿 园区为何是"C位"
在距离上海市区40公里的嘉定街头,常常可以看到戴着“小帽子”的智能汽车做测试。作为国内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区的启动地,目前,这里的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总里程已达1117公里,占上海市开放道路总里程的62%。
作为全国汽车生产重要基地,上海不仅汽车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同时也是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和关键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变革,上海汽车业也瞄准了新的目标——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12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要完成这些目标,位于嘉定汽车城的“汽车新能港”将有哪些发力重点?
老牌汽车城的吸引力
2022年,我国三大产业增加值皆有所增长。高技术产业依旧是发展的重点与方向,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长97.5%。
上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是到2025年,年产量预计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35%以上。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对于已布局汽车产业几十年的嘉定汽车城来说,则有更明确的目标。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陆方舟日前对媒体表示,嘉定到“十四五”期末,汽车业总产出达1.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高标准建设“三港两园”。持续强化“氢能港”“新能港”“创新港”品牌。
要完成全市新能源汽车产值三分之一,其中的关键产业发展载体,就是汽车新能港。
2020年,上海正式推出第一批26个特色产业园区,(原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入选。该园区瞄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先进制造业,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领域,在2.64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形成了“浓缩型”的完整产业生态链。
谈及当时落户汽车新能港的原因,上海驰驭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亚太区销售运营总监于忠杰对记者分享了自己体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园区内可以跟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定期交流和沟通,这种物理距离的缩短,包括及时定向的沟通会好很多。”
从业二十年的于忠杰说,由于公司的定位和布局,这种物理距离上的靠近,不仅让他们贴近客户,也更加贴近产业链。
“嘉定汽车城多年的布局,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行业集聚效应。像我们园区里就有一些汽车企业,尤其是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测试型企业,所以客户到这里来看的时候,感受到的行业氛围也不同。”于忠杰说。
和于忠杰一样看重嘉定传统汽车产业基础的还有莱尼电气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江锴逸,这位已经在上海生活近20年的英国人如今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回忆2004年公司初来上海发展的经历,江锴逸仍记忆犹新。
他说,当时他的老板让他来上海嘉定用两个礼拜与上汽谈一个全新的项目,那个时候他的办公室很小,团队也只有四五个人,最后项目谈得非常成功,政府效率很高,合作速度超出预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落户在嘉定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中国的团队有1万人。”
截至2022年12月,汽车新能港已经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5个,各类汽车相关企业近270家,入驻企业在汽车新能港投资超过170亿元。
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赵豪杰告诉第一财经,汽车新能港是嘉定汽车产业基地一个重要的功能区,也是嘉定正在重点打造的“三港两园”中的一港。
赵豪杰介绍,汽车新能港因为布局比较早,已经发展了将近20年的时间。最早这里就聚焦新能源整个产业,尤其是新能源的电池、电机、电控这一块。目前园区已经集聚了国轩高科等一些行业中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也为招商带来了一些吸引作用。
“汽车产业是嘉定的支柱产业,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汽车圈子,或者也可以叫汽车生态,希望能够通过分析园区中汽车产业的分布,去挖掘一些产业链中的空白点,补链强链。”他说。
新赛道的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保持了增长态势,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告诉第一财经,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在快速普及阶段,2023年将是新能源车从传统燃油车的竞品走向替代品关键的一年。直接的消费补贴完全退出会倒逼新能源车进一步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进而成为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品。
“新能源车在2023年有望保持2022年绝对量的增长数,但因为基数大幅增加,2023年的增长率将远小于2022年的增长率。”梅松林说。
对于“新终端”之一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上海已发布多项政策支持。
去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
盖世汽车统计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84617辆,市场渗透率为42.44%。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预计2025年上海市新车销量中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到60%~70%,新能源车保有量将超150万辆。
对于目前的汽车产业,江锴逸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政府有非常好的政策,关于绿色低碳的政策,比如说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要占新车销量的50%左右,我觉得这是非常颠覆的,也是非常保护环境的,给了非常清楚的目标。”
梅松林则认为,2023年应集中解决几个限制因素或者说是用户痛点,包括动力电池成本、电池安全、补能便捷、充电速度。例如,汽车软件化、智能化长期来看充满想象力,但对主流消费者来说,短期能兑现的感知价值有限。因此,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的决战取决于电动化的进化速度,而新能源车全方位取代传统燃油车则取决于高度智能化的落地。
新变革中如何把握机会
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增长趋势继续保持。但同时,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于2022年12月31日到期,意味着2023年起购买纯电动车将失去万元补贴。对国内的新能源车企来说,今年将面临成本和需求端的双重考验。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日前公开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化发展浪潮,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必然会形成持续的强增长态势。2021年渗透率大概在16%,2022年已经达到了27%。未来每年渗透率的提升幅度至少在10个点,2025年就会达到突破50%的超高状态。
但他也表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达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退市后,销量增长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该如何在变局中把握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汽车动力与智能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殷承良对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向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竞争会更加激烈。车企也应该关注最核心的技术或者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车舱内的智能体验,所谓智能网联不一定就代表无人驾驶,也可以首先关注用户体验的智能化,这些是电动汽车大的发展趋势,也会提高车的议价能力。”
在他看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还应该聚焦技术创新的突破。“汽车零部件产业长三角大概占了七成,在这种背景下,长三角要做好技术创新,在芯片等领域有所突破。”
梅松林也认为,上海新能源车产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利用上海的资源要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多方位全面开花,既要鼓励外资充分发展又要积极打造中国品牌,既要放手国企大胆作为又要创造条件让民企充分发展,既要发展整车车企也要积极培育供应链关键技术突破,既要重视国内市场也要成为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既要发展新能源车产业也要树立减碳的标杆范例。
陆方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嘉定区作为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先发优势明显。以打造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高地为目标,将在最具优势、最有条件率先突破的关键细分领域攻坚发力,形成更大的先发优势和集聚引领。
比如,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打造集创新平台、龙头企业、产业基金、实验工厂于一体的协同创新联盟,助力智能网联汽车高水平自立自强发展。重点做好“补芯铸魂”,加快推进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和汽车芯谷建设,聚力打造全球智能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和自动驾驶芯片创新中心,力争两到三年内涌现出一批“嘉定智造”的技术成果和成功产品,为汽车装上更多“中国芯”。
赵豪杰告诉记者,未来园区的重点,除了已有的几个领域外,还将挖掘软件类汽车企业。
他说:“汽车产业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除了传统的硬件部分,另外一个方向就是软件这一块,很多汽车软件类企业,比如检测服务、分析数据的一些企业,也正在逐渐加入汽车圈的大家庭,这类企业除了本身有很强的技术能力、有很强的人才储备之外,也是更能够赋能、填充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这些企业是今后重点挖掘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