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碳中和如何在整个产业链中实现绿色能源?

2020年,自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以来,“碳中和”引发的新能源革命加速了汽车工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作为中国国家自主品牌,长城汽车6月28日宣布,将于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成为中国第一家公开提出“碳中和”时间表的汽车企业。与此同时,长城汽车宣布将于2023年建成首个零碳工厂,并建立汽车行业的回收体系。

华北理工大学汽车工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记者:“目前,碳中和评估从钢铁和水泥行业开始。汽车行业还没有开始评估,但未来汽车行业肯定会纳入碳排放评估。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车企推出“碳中和”时间表

随着中国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宣布,国内许多汽车公司都加入了碳减排的团队。大众、日产、宝马、戴姆勒、保时捷、现代、特斯拉等跨国汽车公司,以及吉利、长城等中国汽车品牌,都在碳峰值、碳中性的目标下,提出了各自的战略调整措施。

与此同时,跨国汽车公司推出了“碳中和”时间表。其中日产计划到2050年实现全集团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碳中和,2030年初实现核心市场新车型100%电气化。奥迪公司致力于到2050年通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碳排放来实现碳中和。奔驰计划到2039年停止销售传统内燃机乘用车,届时其所有乘用车都将实现碳中和。保时捷力争到2030年实现整个价值链的碳中和目标。

在国内汽车企业中,长城汽车推出了明确的“碳中和”时间表,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其中,2023年实现长城汽车首个零碳工厂,建立汽车产业链回收体系。2025年,长城汽车将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新能源占80%。

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但中国其他汽车品牌也加入了碳减排的行列。其中,比亚迪今年2月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标准。吉利汽车在共享出行、锂电池梯级利用、充电和更换基础设施、碳循环甲醇生产等创新商业模式和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超前布局,以促进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碳中和。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汽车本身而言,无论是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开发,还是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都可以降低汽车本身的碳排放,但汽车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减排和汽车的碳排放远远不够。目前,行业间碳减排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这也可能是产业链碳减排的一个挑战。我们需要尽快从更宏观的层面设计制度,对工业生态的整体碳减排形成有效的刚性约束。”

如何实现全产业链“绿能”?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碳中和,不仅是企业自己制造新能源汽车,而且是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实现真正的绿色。

由于汽车产业链相对较长,涉及上下游等诸多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能源和材料,汽车行业的“碳中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长安新能源总经理杨大勇曾经说过,以一款燃油SUV为例,根据碳计算,汽车零部件制造占14%,整车制造占1%,富

长城汽车副总裁穆峰表示,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公司围绕整车全生命周期进行了全面的节能减排规划布局。除了零碳工厂建设和“汽车工业回收体系”等措施外,长城汽车还在新能源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方面进行了深度布局,重点关注纯电力、氢能、混合动力等领域,以增强“绿色能源”的应用。预计2025年前将推出50多种新能源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已经成为一个行业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排放监测,不仅是用户的全链排放,也是电池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全链排放。

对此,穆峰表示,长城汽车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退役电池、废弃电池和极线圈废料可以通过长城汽车的回收网络进行回收。硫酸盐和碳酸锂经过拆解破碎后,通过湿法冶金提取,再制成前驱体和正极材料,形成回收闭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效解决电池安全、残值和回收等行业难题。

此外,长城汽车旗下的乌什能源(Wushi Energy)总裁陈强调,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力必须是清洁的,如果它们是由热能驱动的,那么电动汽车就不是真正的清洁产品。目前,公司正在研究新的太阳能技术,积极部署清洁能源领域,如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光伏技术,实现了20%的光电转换效率,打破了世界纪录。

氢能为“碳中和”必选项

随着脱碳和零碳成为全球共识,另一条新能源轨道——氢能悄然出现,氢能被业界视为“终极”清洁能源”。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使得汽车行业最早切入减碳话题。随着未来进一步大规模的实现可再生能源发展,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表示。

陈雪松认为:“相比欧美,留给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并不多,中国要实现碳达峰,氢可以作为一个选项,但要达到碳中和,氢是必选项。”

目前,车企就氢能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达成共识,并积极布局氢燃料领域。

2020年上汽集团对外发布了行业首个“氢战略”,宣布在2025年前,将实现“十、百、千、万”四大目标,暨推出至少十款氢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元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以及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长城汽车也在积极布局低成本氢能动力解决方案,开发高效近零污染的氢气内燃机。2023年长城汽车将会推出首款全尺寸氢燃料电池轿车。此外,吉利、奇瑞、东风也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有所布局。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氢能已经不单单是燃料电池的问题,氢能的大生态如何搭建对于当前汽车行业则显得更为重要。

陈雪松表示,“对于如何搭建氢能生态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答案。制氢的成本并不贵,问题要解决储氢-运氢-加氢环节的成本。从能源、车辆、场景中找到规模化运营场景,长城汽车不可能做所有的东西,所以我们跟中石化建立了战略合作,配合中石化‘千站万辆’找到落地场景,这也是整个行业逐步发展的过程。”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