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中国与世界汽车竞争格局在他们眼中的演变

6月11日报道,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合肥举行。为期三天的论坛将有40多个演讲和17个讨论主题。预计将有150多位中国汽车工业的先驱碰撞,畅谈新汽车时代。

2021年6月11日,第13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二天上午,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莲花集团董事、全球CEO冯青峰、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兼CEO余凯、轩辕派董事、北汽集团原董事长徐和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许昌明,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贾柯博士的主持下,围绕“汽车竞争格局的演变:中国与世界”展开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采访记录:

贾柯:刚才他们分享了想法,现在比较简单了。请用非常简洁的文字告诉我们汽车竞争格局的演变:中国与世界。

上个月,我围绕新车的格局做了一个判断。我说2030年,中国的市场竞争格局,未来新势力的份额可能达到40%,届时传统自主品牌占30%,合资品牌和进口占30%。这是一个大胆的预测,也符合刚才许昌明导演的趋势,接下来的演变可能会更大胆。

至于我刚才的判断,你是觉得乐观还是悲观还是别的?

尹同跃:中国是典型的汽车战国时代,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业内企业也在纷纷学习和转型,拥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我刚才已经分类了,但是我担心余凯会有很大的发展,他也会做汽车。

每个人都要开车,这似乎是一种时尚感。我不认为热闹的战国会永远持续下去,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安静下来,但这个思路和思路是一个爆炸性的时期,中国现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互联网的氛围,还是大家对汽车的热爱。

我们也非常感谢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和互联网公司,它们推动中国本土企业比外国同行更加勤奋。我对中国的自主品牌充满信心。还是那句话,汽车行业是一个包容的行业,但实际上是一个坚韧的长跑运动员。我觉得传统汽车的实力还是主力。

我觉得传统汽车企业转向智能车和新能源车,占比最大,大于造车新势力。合资企业将逐步向高端集中。中国自主品牌正在崛起,今天的家电是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阶段不一样,但趋势是一样的,无论是出口还是国产车厂。

贾柯:冯先生怎么看?

冯青峰:恒大是新势力吗?

杰克:我在这里说不好。

冯青峰:我觉得分新势力和老势力没有意义。说白了,我们都是产品和服务。谁能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品牌,谁就能生存。说白了,大家都是企业,不分新旧。

很简单。我觉得没有什么新旧之分。大家都往这个趋势走,这叫必然。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不是说我造的车代表老,而是他造的车代表新,代表先进。我不喜欢新旧的区别。当然,你说我从事汽车行业几十年了。你有能力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吗?我也想往这个必然的方向发展。

贾科:有一大群新造车势力,很多都是大气团的成员,很多都完蛋了。也有很多传统车企在慢慢集中精力,做新车,但是传统车型做新车,有负担,有时候还很难回。

冯青峰:老有老的优点,新有新的优点。看看谁打得更好。如果看新能源,我觉得造车的新势力势头还是很好的。

有比例吗?我们现在给出的任何比例都是猜测。比如自有品牌占比真的是35%,过几年可能会反转,外资就变成30%。

冯青峰:有可能,就像徐长明导演刚才说的,新生代消失了

费者已经开始平视世界了,他不看你过去怎么样,他不是说你历史悠久就怎么样,他还是看能不能满足个人的胃口。这对新加入的势力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他平视写,我不带颜色。

贾可:你同意这个比例吗?

冯擎峰:我不敢判断,这毕竟是竞争,徐主任可能更有发言权。

徐长明:在这么大变革的十年之后,我想谁也预测不准,刚才贾博士说的这个,如果传统车企按现在的做法这么做,或者有一点渐进式的改革,我觉得你说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

新能源车上边的1/3,把新能源挤到最高者,各行各业的外资基本上在国内都是顶尖的市场,豪华车在做电动,电动里面也有顶级,把它挤到1/3,有可能。下边两个各1/3,我觉得取决于传统车企能不能顺应大势去做深刻的变革很关键。

现在传统车企还是用这个方式,用你自己积累的资金去做电动车,现在电动车基本上是赔钱的,你在赔钱的情况下怎么可持续呢?新势力企业都是用融资的模式在做,如果说传统车企也采取这个模式。

电动车,技术上你是不是真的下那么大工夫和力量去做智能化和电动化,我了解丰田、大众也在下大力气做智能化和电动化,他们的观念说汽车是马拉松比赛,汽车不是百米冲刺,不是说你今天怎么样,下一步就怎么样,汽车一定是马拉松比赛,看谁在持续的时间下,耐力比较强,不断地往前走。

传统车企,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做这个事情,所以很难预测,各占1/3,就看现在的传统车企做不做一些革命性的变革,如果做,你的预测有可能出现。

贾可:接着您的话,我问一下徐和谊,你现在相对自由,传统企业那么好变革,造新汽车吗?这种变革的决心不光是用徐总讲的用自己的钱做新能源汽车,各方面的体制、束缚性有没有导致比传统车型做的要慢?

徐和谊:我还是接着几位的话茬说,我认为比例问题要回到一个问题上,未来这几年,或者“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上,和新能源化上,发展会非常迅猛,并且会在全球形成领先态势,并且格局很快会形成。在新能源化上,或者电动化上,我们领先的态势已经形成。在“十四五”期间的智能化上,我们的领先态势也很快会形成。

只要是这“两化”形成了,格局就稳定了,我非常同意你的判断,这是传统和新势力在中国整个市场会形成平分秋色的态势,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你可能又要问了,合资呢?合资可能占1/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3的份额上逐步缩减,往高端走,中间的份额逐步的萎缩,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也可能形成4:4:2,不是3:3:3,这都是一段判断,我觉得这种判断还是建立在新能源化、电动化、和智能化基础上来谈。

刚才你说到传统车企,特别是国企,我相信市场上最大的驱动力,市场已经很明显了,刚才徐长明主任的这段报告,我觉得说服力非常强。我觉得国企只要是看准了,会迎头赶上。

贾可:余凯,你同不同意刚才的比例判断?

余凯:具体的趋势我绝对同意,具体的数字充满不确定性,总体来说,中国自主品牌会是大赢家。在2007年,手机行业豪门是诺基亚、摩托罗拉、飞利浦、索尼、爱立信,现在都没有了;今天的汽车产业豪门是谁奔驰、宝马,十年以后可能会很不一样。

贾可:中国自主品牌掌握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先手,不光在中国范围内,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在这个基础之上,未来中国汽车品牌可能不只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格局是这样,在全球市场上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余凯:现在的手机产业,最主要的是中国、美国,顶多再加上三星,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中国消费者对新的技术的接纳程度,我认为这两个关键因素,让中国企业在全球非常的有竞争力。

中国的企业家无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或者说过去有多么辉煌,今天都在花时间,都在探讨,没日没夜的干,我觉得这是我们全球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这是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精神,还有消费者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程度。再加上整个供应链,我觉得在单一市场里面,基本上达到自洽的自循环的供应链能力,使得我们的创新速度会更快。

在以前硬件时代,硅谷的硬件企业除了苹果,基本上都死光了,其他不会投,因为深圳、华强北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我觉得中国汽车品牌未来会特别的全球,会是全球领导者,至于份额,不太好判断。

贾可:徐总,你觉得全球范围内的格局怎么样?

徐和谊: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不那么容易。

贾可:这个主要取决于意识圈、国外市场的接受度,当然还和政治经济形势有关系。

徐和谊:国际大格局来看,我觉得有些东西不是纯技术、纯商业,咱们看中国的家电,中国几大在国际绝对有竞争力的家电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化已经二十多年了,仍然在艰难地向前爬行,从咱们最知名的青岛海尔,到广东的这几个品牌,从国际家电竞争格局来看,我们绝对处在第一方阵上,但是在市场开拓上,在国际的份额上,这么多年,这么非常复杂。

汽车对整个的产业格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我相信除了商业、技术之外的影响力,所占的比重会更大。所以作为中国汽车人,我们先打好基础,一步步地稳扎稳打往前走。

刚才尹同跃在报告中也谈到了一段,奇瑞走向国际,计划今年20万。我对奇瑞的国际化了解一些,我一直在拿他做尺子,不管是在巴西,在中东,太多了,真是酸甜苦辣,什么都尝到了,非常不容易,一步一步地走吧。

贾可:智能手机这一块,中国企业开疆辟土能力比家电行业还要强,汽车更大程度可能也会类比智能手机,徐主任你怎么看?

徐和谊: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不敢随便发表观点,我同意刚才徐总说的,我们还是要先把国内市场做好,先把这个竞争力做上去了,出去之后才能一步一步做。

从经济发展角度讲,确实到了汽车大规模出口的时候,我们最早的出口有竞争力的是纺织、服装这种纯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步是家电产品,第三步应该到了汽车,第四步是最难的,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装备工业,那是最高的标准。

按照日本、韩国的套路来看,确实到汽车走向世界的节点。当然技术和价格的因素在其中作用也是蛮大的。我还是同意徐总的观点,先在国内把市场做好,争取达到1/3的目标。

贾可:冯总,前几年咱们打过一个赌,吉利入股马来西亚宝腾,你说几年以后要占多少份额,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汽车国际化的另外一种转化,你现在又把中国作为路特斯品牌的总部,你判断未来中国汽车在全球格局,是从品牌来攻城掠地,还是其它的手段,来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份额?

冯擎峰:宝腾做的非常好,我们收购的时候它已经从30多万辆掉到7万辆,而且我们今年达到了17万辆,仅仅三年时间就翻了一番了,海外战略还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到海外去打,我认为一定要到海外去,如果到别人的地方就斗不过别人了,那还是地域性的强大,不叫全面性的强大,海外战略一定要实施。

过去很多企业找代理商,出口300台车,我认为这不叫海外战略,这叫海外笑话,你根本就没做好到海外出海的准备。我认为你必须有体系、品牌、产品,一系列渠道都要跟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金也要准备充分。假如像过去一样找代理商,300台车一出口,服务跟不上,什么都不跟上,过两天闹出一群笑话。所以再出海,大家不要再干让人嘲笑的事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你有100亿、200亿、300亿,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再出去战,我认为会战则胜。

贾可:刚才讲的这些话题又引申出一个话题,未来会不会存在像手机这个行业的影家通吃局面的发生,不光是中国范围内,全球范围内会不会有赢家通吃的情况?

冯擎峰:行业有行业的特点,比如说余凯是赢家通吃的特点,他赢了,他就很厉害了。但是汽车是非常特殊的行业,太个性化了,只要有个性化的存在,就不存在赢家通吃。

徐长明:我和冯总的想法一样,不可能的,汽车消费者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太强了,虽然现在很多企业想把企业做简化,就靠智能来赢,有些企业也在这么做。

但是汽车消费,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潮流的,有赶国货的潮流,有科技范,有文艺范,他有很多的需求,一个企业很难把这么多需求都集中起来,做到顶级。汽车很难像手机一样,即使到智能化时代,也很难。

徐和谊:一家通吃是不可能的,但是以几家为主,这个格局是肯定的,不会形成百花齐放,各显身手。我觉得这种局面是一个过程,最后还会形成几家市场垄断性的格局。

贾可:余总,赢家通吃对你更有利,还是多元更有利?

余凯:我觉得对这个世界来讲,多元化总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给创业者更多的空间。我也非常同意手机长啥有不太重要,基本上都一个样,揣在口袋里也不是真正的定义你是谁。

可是车开出去,那个调性、文化的感觉,那个味道就是不一样。虽然我是搞智能化的,但是我坚定地认为颜值才是车最重要的,这一点不会变。有一次在北京堵车,我朝窗外看了一下,我都震惊了,目光所及,十辆车,没有一辆车是一样的。我认为未来中国会有十到二十家品牌,太多的也不会。

贾可:本世纪初,我们研究全球汽车产业,我们说是6+3的格局,中国车企基本上没戏了,结果中国车企蓬勃发展,一下子弄了300家出来。后来洗牌,新汽车来了,又有上百家进来了,也就是汽车赋予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更多的想象与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无论未来怎么样,赢家通吃不可能,6+3不可能,可能会有十到二十家,这样才有意思。如果都是垄断、寡头,那么竞争的话语权就没有了,那么蓝皮书论坛也开不下去了。我还是希望多多益善,谢谢在座的各位嘉宾。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