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智能驾驶、智能等本土供应商的突破
智能驾驶的商业化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推动,全世界都是如此。在我国,该规定首先在商用车领域实施,覆盖车型主要包括长度超过9米的营运客车、牵引车和总质量在12吨以上的危险品运输卡车。随着我国智能驾驶法规的实施,国内智能驾驶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本土零部件公司纷纷进入市场,开始在智能驾驶轨道上领先。
国产供应商初露头角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数据,到2020年底,在国内法律法规强制安装ADAS的商用车领域,按通过检验的乘用车数量排名前三的ADAS供应商中,有两个是国内厂商,按拖拉机市场份额排名前七的ADAS供应商中,有四个是自主开发的国内厂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陆、博世等海外巨头一直主导着国内汽车供应链,但这一波智能驾驶为国内供应商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与乘用车领域相比,商用车零部件在国内拥有程度更高,整车厂在智能驾驶方案的选择和落地上更有发言权。其次,与国外供应商相比,国内供应商在性价比、快速迭代、本地化支持和服务方面更具优势。
“如今,我们在很多项目上与国际厂商竞争,发现它们值得学习,但并非遥不可及。国内厂商的优势是可以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来赢得市场。”聪明的营销人员介绍。大足智能是交通部公布的客车名单中的国内第一供应商,他们在卡车市场也取得了前六的成绩。
装有极地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正在接受检查
智能驾驶赛道的国产化趋势渐显
从政治角度来看,在经历了疫情影响下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切断和近期芯片短缺后,越来越多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在供应链的选择上,在技术、质量和工程能力的前提下,开始从大型跨国供应商转向本地企业。
其次,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汽车行业销量下滑,各汽车公司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价格优势更大的国产替代品成为许多汽车公司的首选或替代方案。以毫米波雷达为例,作为智能驾驶和着陆不可缺少的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的价格近年来一直在不断下降。2015年左右,市场上几乎没有国产方案,唯一可用的毫米波雷达是大陆等国外方案。一台雷达价格高达三四千元。现在国产毫米波雷达已经批量出货,成本已经达到一百元的水平,远低于国外的方案。
此外,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汽车公司考虑的重要因素。本土厂商的开放和本土支持,可以帮助OEM加速项目,赢得抢占市场的第一次机会。
高手如林,初创厂商的突围之道
如何在风起云涌的智能驾驶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本土供应商各有各的玩法。随着百度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L4转向L2和L3,渐进路线现在被证明是更合适的路线。很多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他们一方面通过ADAS方案的落地创收,同时为AD自动驾驶技术的更新迭代积累数据。极端智能采用这种路线。
作为国内最早专注智能驾驶的企业之一,Polar Intelligence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工作了10年。公司目前主要提供ADAS驾驶辅助和AD自动驾驶感知决策方案,其中自主研发了视觉感知算法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据统计,极地智能已为近20家总部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后,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成为企业的基础。作为汽车企业的供应商,在保证核心零部件符合汽车规格和性能标准的同时,控制成本是当地制造商面临的巨大挑战。按照聪明的营销人员的说法,“这确实很难,但也是我们必须克服的问题。同样的方案比成熟的国际厂商成本更低、更具挑战性,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巧妙的设计、更高的集成度来优化方案设计、控制成本。”整体而言,智能驾驶产业链中的本土厂商,尤其是初创企业,在系统上并没有国际厂商那么完善,但在性价比、本地化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智能驾驶将改变汽车产业链原有的价值分配格局,核心组件将从传统系统向人工智能算法和处理器转变。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方向,中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面对这百年一遇的汽车变革,国内厂商准备尝试。那么,这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能否让中国在弯道超车,成为汽车强国,本土厂商能否成功突围,成为世界级一流供应商,都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