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缺芯”或持续半年: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供应链风险

全球半导体供应不足,使得汽车制造业面临巨大风险。

近日,德国汽车公司大众集团、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和博世集团发布预警称,全球汽车芯片短缺可能影响汽车生产。其中包括中国市场,由于市场复苏,中国市场的需求正在增加,这种影响将持续到明年。

芯片供应紧张已经威胁到全球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安全。中国汽车行业最先感受到紧张的气氛,部分汽车企业因“缺乏核心”而被迫停产。第一个受影响的消息是中国最大的两家汽车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汽车公司、零部件公司、汽车行业人士等不同渠道了解到,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部分工厂和个别车型因包括汽车芯片在内的电子元器件等核心零部件短缺,调整生产计划、降低生产频率或短时间停产。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进一步促进了需求的增长,使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中断的风险。”大众中国的回应承认,汽车芯片的短缺给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北方和南方。“整个汽车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不仅是南北大众,至少还有吉利和两家本田(即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我们都收到了停产通知。”12月6日,一家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许多汽车公司了解到,虽然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同,但“缺乏核心”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从12月开始,汽车芯片的短缺将更加突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所有汽车企业,甚至影响到一些汽车企业明年上半年的生产调度计划。

虽然很多车企说目前车的发货和销售不受影响。然而,短期内很难解决汽车芯片的短缺。国内汽车市场上升势头带来的需求在增加,现在恰逢销售旺季。供需矛盾带来的巨大潜在威胁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什么汽车公司「缺乏核心」?

“各种系统部件(有短缺),包括发动机ECU、转向ESP、底盘ESP,不仅有芯片,还有各种电子元件。”上述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简单来说,代工生产中断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核心汽车电子的短缺。发动机控制系统(ECU)、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等。主要由Tier1(一流供应商)提供给汽车公司,其中博世和大陆占据最重要的市场份额。ECU和ESP所需的芯片由Tier1从半导体芯片供应商处购买。

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汽车芯片的主要不足是功能芯片MCU (Micro Control Unit),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电子核心部件。据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车载MCU装机容量超过25亿。

许多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汽车芯片的短缺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复苏,市场表现好于预期,汽车芯片需求增长高于预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上游晶圆厂产能紧张,手机、电脑等各种消费电子的芯片供不应求,汽车芯片产能也有限。

“现在谈到芯片,每个人都非常敏感,都会联想到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但其实是产能规划和市场预测的问题,主要是代工(汽车代工)和一级(一级供应商)的问题。”一些汽车行业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影响是全球性的,但中国汽车市场表现优异,需求大幅增加,供给不足,问题首先暴露出来。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行业对汽车行业和半导体行业的预期都不乐观。上半年的悲观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半年汽车芯片产能的生产调度计划。

“汽车芯片周期长,产能规划不好。这个问题在正常年份也可能存在,只是我们没有重视。反过来,如果规划不好,就会有压库报废的压力,所以是一把双刃剑。”上述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高管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份以来,中国汽车市场一直在持续复苏。虽然第一季度市场情绪悲观,但整个行业明显感受到了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汽车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需求的增长和其他市场的逐渐复苏,当地出现了汽车零部件的短缺。

部分零部件公司高管表示,如果按照汽车厂商原有产能规划芯片供应,其实问题不大。但由于新增产能,需要向半导体企业追加订购产品,需要6-9个月的较长时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需要长周期的产品开发和验证,汽车芯片也是如此。而且因为Tier1的话语权比较重,汽车公司很难调整供应商体系。以EPS为例,结构复杂,集成功能多,价格比较贵,所以R&D循环的测试周期最长。一旦芯片的预批量供应不到位,就会给正常生产带来麻烦。

“虽然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极其复杂,但汽车企业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反馈机制,具有很强的供应链风险控制能力。芯片短缺肯定不是突然断了,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车企和Tier1应该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调整了生产节奏。”12月6日,全国乘数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企业对汽车芯片的短缺并不是没有警告。“采购部门其实对供求关系非常敏感。一些企业已经在8月和9月注意到了这件事。”一些汽车公司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库存。

业内有人告诉记者,在汽车芯片普遍短缺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不得不调整一些车型和工厂的生产计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汽车公司判断市场的速度仍然相对较快。所以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将稀缺的资源投入到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车型上。”一些汽车公司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短缺可能会持续半年以上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很多业内人士表示,汽车芯片短缺对汽车生产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但解决问题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始设备制造商需要更准确的市场预测,第一层需要更好的产能规划,第二层试图缩短交付周期。”汽车行业有人说。

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都需要合作,以博世和中国为代表的Tier1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大陆和博世都表示正在加强与各半导体厂商的合作和沟通,尽最大努力将影响降至最低,但许多一级企业告诉记者,芯片工厂产能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行业芯片短缺将会加剧

更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防止这种情况持续恶化。现阶段,大部分车企的发货都没有受到影响。如果产能不足得不到解决,部分车型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是时间问题。

一位博世中国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有些无奈。“芯片厂生产能力不足,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加大投入,帮助芯片厂投资,扩大产能,但可能需要几个月。”

“我们一直与半导体制造商保持密切沟通。目前,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已经开始扩大产能,以应对供应需求的突然增加,但考虑到半导体行业的正常交货时间,目前的供应短缺将在6-9个月内得到改善。因此,预计到2021年,供应形势仍将严峻。”12月6日,大陆中国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外,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上游晶圆厂产能不足,汽车芯片实际上处于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抢产能的状态。

“汽车芯片的制造要求没有手机高。相比手机和5G,芯片公司的利润率并没有那么高。因此,当晶圆厂的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紧张时,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争夺芯片生产能力,并不具备优势。”12月7日,一位汽车芯片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芯片的投资领域,随着智能网络连接和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许多芯片公司更加关注IGBT、传感器等极具商业前景的领域。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业内许多人对汽车芯片的价格表示担忧。在目前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汽车芯片涨价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车载微控制器的全球前五大供应商是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和德州仪器,占据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其中,有几家企业传来涨价的消息。

近日,有报道称,一位客户收到恩智浦的通知,称恩智浦正在应对材料成本“大幅增加”和芯片“严重短缺”。为了解决供应商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成本增加,公司不得不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也向客户发出了提价通知,称由于近期库存和成本增加的压力以及产品运输的风险,公司不得不提价以确保这些产品的持续投入和生产。瑞萨的价格调整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在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产能的情况下,原始设备制造商和Tier1不得不接受价格上涨。崔东树认为,在目前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这种成本的价格很难转嫁给消费者,汽车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并不高,增加的成本可能需要原始设备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自己消化。

会影响汽车终端市场吗?

芯片的短缺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一些汽车公司的产能。对于汽车公司来说,年底和春节前是传统的汽车销售旺季,中国汽车市场的市场最近一直在改善。如果此时某些车型的产能跟不上,不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还会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当然,总的来说,芯片短缺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不同的汽车公司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挑战。

"中止将影响市场终端,这取决于影响的时间跨度."12月7日,罗兰贝格资深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

高级汽车电子工程师朱玉龙认为,芯片短缺始于2020年12月,并延续到2021年上半年。这种影响可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所有的车企,很难按照需求跟上生产调度。

然而,崔东树认为产量下降的影响是有限的,汽车市场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悲观。“许多汽车公司仍有一些车型库存。汽车公司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计划来减少影响,也可以去一部分库存。”

他认为,从汽车市场的走势来看,中国乘用车市场明年有望增长7%,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供应方面,虽然部分车企的部分车型会受到影响,但消费者有其他车品牌可供选择。

“虽然有些车企的产能会造成缺口,但这并不是说所有车都不生产,影响有限。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他汽车公司的类似车型。”崔东树说。

此外,近两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所以在主流合资或自主品牌市场,即使部分车企有些车型供不应求,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终端涨价。否则消费者会被竞争对手抢走。

“芯片短缺不会对最终消费者市场造成太大影响。需求决定供给,我们预计明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生产和销售将实现正增长。”崔东树告诉记者。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