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眠——记者探访扬州猎鹰气体电影实验室

南京,8月16日刊:今夜无眠——记者探访扬州猎鹰气体电影实验室

记者朱成

8月14日晚8点半,扬州国际会展中心灯火通明。两组“猎鹰”气膜实验室,10个舱室,呈L型布置,近百名工作人员分布其中。他们正在争分夺秒地尽快找出病毒的线索。

10日凌晨至11日上午,猎鹰在短短几天内参与了扬州多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检测数量超过21万管,按照10混1的采样方式覆盖约200万人次。

“我们200多人分两个班,一天24小时工作,每天最大检测量15万管。”金域医药高级运营总监蒋振军表示。

从南京到扬州,这场疫情爆发以来,蒋振军和他的“战友”们奋战多日,在与达美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内功”。

与南京最近建成的一批三舱猎鹰气体膜实验室相比,扬州的猎鹰有了很大的升级。一组五个舱室包含一个普通试剂制备区、两个样品处理区和两个核酸扩增区。按照流程顺序,从中心向两侧分布,整个实验室工作更加一体化、高效化。

记者走进猎鹰气膜实验室的样品处理区,看到样品、检验仪器、医疗废物整齐地摆放在不同的区域,两台自动灌装机正在协助人工完成一些重复的工序。一边是通过三级防护的工人,时而操作设备,时而记录信息,默默忙碌。

虽然“武装”到只露出眼睛,但还是可以分辨出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1999年出生的李利兵正在安全柜内熟练地进行加样操作。这是一项需要“面对”病毒的工作,旨在通过PCR扩增(聚合酶链式反应)将狡猾的病毒放大数万倍,便于后续更准确地定位。“如果不觉得害怕,就想早点发现病毒,让扬州快点好起来。”东北姑娘说。

蒋振军告诉记者,扬州猎鹰气体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不到28岁。每天,他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封闭的实验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

晚上10点,记者结束采访,走出实验室。一辆载有测试样本的运输车辆被警用摩托车飞驰而过。今晚的猎鹰注定要沉睡。(结束)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