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病因补短板——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开出“城市病”

北京,8月11日:查原因补短板——。城市体检评估机制规定了“城市疾病”的处方

记者王有龄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3.89%。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问题?日前,记者在成都、重庆等地做了调研,看看如何控制城市的“短板”。

了解居民需求,列出“城市病”清单

“栈道宽度太窄”“我要改善邻里环境”“垃圾处理需要改造”……在重庆山城巷传统景观区“微更新”期间,群众通过2020年城市体检满意度调查表达了不同诉求。

近日,记者在山城巷看到,一些建筑被拆除,增加了架空层。一条宽1.5米至2米的栈道被折叠成蛇状,加上玻璃可以看到原来狭窄的土栈道;堆满垃圾的废墟被建成了“荒野花园”,正在升级修复。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人居环境处副处长胡文启表示,在社会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重庆形成了“城市发展短板清单”和“城市病清单”,形成了“城市治理工程方案”,解决了老百姓最渴望解决的城市短板。目前,重庆已完成2021年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覆盖主城区建成区所有社区。

城市体检的根本是发挥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体作用。过去城市开发建设以大规模增量建设为主;目前,城市建设正转向存量升级和增量结构调整。从“是否”到“是否”,要充分了解居民诉求,听取各方意见。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城市体检评价机制,建立了由8个方面65项指标组成的体检指标体系,形成了城市自查、第三方体检、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城市体检工作方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2020年城市体检结果显示,样本城市存在中心区人口过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底子不清、避难场所建设不足、城市防洪排涝体系衔接不充分等诸多潜在风险。韧性城市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此外,城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

打通部门壁垒,合力治理城市“顽疾”

位于老城区,周边道路狭窄,停车位严重不足,日均就诊人数8万.西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华西医院曾是成都最大的“堵点”。

如何解决拥堵问题?成都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试点城市,2019年开展了城市体检。在城市体检中,梳理出20个道路堵点,华西医院首当其冲。

“旧城更新需要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资源要在区一级开放。”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张桥表示,规划、建设、交通、交管等部门将与地方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攻克拥堵等城市“顽疾”。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要采取城市体检评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通过城市体检全面发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迫使市政府加强目标、问题、资源的有效衔接,打破条块分割造成的“碎片化”现象,建立体检结果与市政府年度计划、重点行动项目库、投资方向的联动机制, 从而为市政府控制“城市病”、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重视成果应用,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城市开展体检的目的是“治病”。近年来,各城市深入分析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推动了城市体检结果的应用。

部分样本城市与城市体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即立即变更检验,同时变更边检。根据景德镇市体检结果,已建成公共设施配套项目248个,相关任务已列入“十四五”规划。针对城市体检中发现的问题,成都市制定了问题整改措施,将城市更新和公共配套设施任务纳入城市建设项目清单,向社会公布。

广州、福州、成都等地建立了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利用现有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基础,共同推进城市体检工作。上海推进城市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可视化、标准化、动态更新的数据共享、交互和维护机制。长沙构建闭环体检流程,通过信息平台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

城市体检促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城市建设管理要以后处理为重点,向事中预警和事后监管并重转变,通过城市体检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处方,通过综合治理解决短板和矛盾,做到“未病先防、已病先治”。通过实施城市体检和评估,城市更新应注重保存和改善,防止大规模拆除和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和建设方式的转变。(结束)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