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不足定价审慎注册制度促进首次公开发行生态市场化

6月15日电 今年以来,随着新股发行的正常进行、监管机构对资本市场准入的严格控制以及中介责任的不断压缩,a股新股市场的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化的约束机制正在逐步发挥作用。筹资不足和新股破发迫使发行人谨慎定价,市场各方变得更加理性。

  严把入口关 IPO保持常态化

近日,IPO节奏问题再次引起市场关注。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日前在第13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IPO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在IPO的节奏上,要综合考虑市场承受能力、流动性环境、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积极营造符合市场预期的IPO生态。

易会满表示,今年前5个月,共有196家IPO公司,融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分别增长111%和37%。他指出,市场之所以有收紧的感觉,有几个因素:一是新证券法要求的实施,使得中介机构的责任更加现实;二是加强对股东信息披露的监管,明确渗透验证等相关要求;三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了对“硬科技”要求的综合判断。这些措施不仅为整个市场稳步推进登记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而且处理好了登记制度改革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止板块套利,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发行秩序。

从源头上提高a股上市公司的质量,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严格控制IPO市场的准入,压缩中介机构的责任。自2021年以来,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市场各方回归职责,避免企业“带病通关”。今年2月,证监会进一步明确了对自然人股东和股价明显异常的多层嵌套机构股东的信息渗透验证要求。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启动了对各行业企业的现场检查,完成了彩票工作,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发行人信息披露和中介执业质量问题进行了分类,对保荐机构进行了严格评估,加大了奖惩力度。

4月底,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辅导相关工作,积极为稳步推进整个市场登记制度改革创造条件。在交易所层面,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属性的评价指标和申报推荐要求,夯实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加强了综合判断和审计检查。

今年5月,易会满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注册制改革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心任务,不仅涉及审计重点、模式和分工的优化,还涉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行人质量、发行定价和时机的约束机制。其中,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促进中介机构回归职责是关键。

  “新股不败”远去 市场日趋理性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IPO科学的常态化、新股供给的不断增加和中介责任的不断压缩,IPO市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发行人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机构和市场的关注,询价机构越来越谨慎,市场越来越理性。

一方面,筹资不足的情况不断出现。风统计显示,从网上发行日期来看,2021年以来沪深两市已发行新股225只,预计募集资金额2172.07亿元,实际募集资金规模1994.83亿元。在225家企业中,共有107家企业经历了实际筹资规模低于预期规模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已经试点注册制度的科技创新板和创业板,19家企业的实际筹资规模甚至不到预期筹资规模的一半。以今年4月在科技创新板块上市的云众科技为例。该公司在3月份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最初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3000万股股票,投资9.85亿元。从发行结果来看,公司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仅为2.8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仅为2.48亿元,远低于原计划募集资金规模。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力告诉记者,从IPO认购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仅与当时的市场融资环境有关,还与融资实体的估值和运营高度相关。他认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投资者会越来越关注融资企业的高质量。因此,拟发行企业不仅要提高内部实力,还要加强与投资者的合理沟通。

另一方面,破股甚至快速破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风统计显示,截至6月11日收盘,今年上市交易的213只新股中,有10只股票的收盘价一直低于发行价。4月20日上市的佑安设计,发行价120.80元,次日破市。目前已降至92.09元,较发行价下跌23.8%。此外,还有16只新股较发行价上涨不到20%。新股发行的中断也促使询价机构谨慎报价,发行者谨慎定价。Wind数据显示,上述225只新股中,高达177只市盈率低于行业市盈率,占比79%。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