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从政策两方面着眼 抓好“翻种子产业”

6月8日电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种业翻过来”的构想,再次明确了种业的基础和战略地位,同时也是全面实现农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记者了解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近期出台了促进种业发展的政策,“翻身种业”的路径逐渐清晰,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营造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成为政策重点。

  地方版种业规划陆续出台

北京最近发布了一份文件,提议建设“种子产业之都”和“农业中关村”。计划到2025年,北京市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北京将继续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农作物、畜禽、水产品、水果等四大种业,重点推进高效设施蔬菜、北京黑猪等12个重点品种的种质创新和育种联合研究。

宁夏近日发布了《种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力争到2030年大幅提升全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种业竞争力。今后,我们将努力在农业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酿酒葡萄、枸杞、牧草等40个左右的优良新品种,打造优质高产奶牛、肉牛养殖核心群体。

此外,天津、安徽、甘肃等省市也出台了种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包括重点推进素菜、水果、牧草等种子资源的研发,加大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力度,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部长唐说,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种子可以基于中国而得到满足。比如大米和小麦这两种最基本的口粮,完全是自己选的。外资企业仅占中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而进口种子仅占全国种子消费量的0.1%。但在一些品种、领域、环节上,我国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玉米和大豆的单产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甜椒、耐贮番茄等许多蔬菜种子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据了解,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规划已经确定。计划三年内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实现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全覆盖。根据规划,到2025年,育种创新将取得重要进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源和节水高抗新品种。

  构建种业发展良好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转种业”成功的首要条件,种业知识产权是种业发展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为此,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与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签署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加强行政司法合作,从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行业自律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构建全链保护格局,严厉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鼓励和支持原创创新,为种业翻身提供有力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大对种业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及时发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司法审判规则,依法惩处各类种业侵权行为。

除了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支持也是种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国家农村促进局近日出台文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型种子企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南方育种基地建设,推进甘肃、四川国家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升级,加快建设种子生产大县和区域良种繁育基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畜禽养殖场、国家养殖场、品种测定站、畜禽养殖站等。从而提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水平。

  抓住“牛鼻子”持久发力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要提高中国种业发展的竞争力,必须增加投资,开展重大技术联合研究,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同时,要完善科研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种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科技研发能力是政策强化的重点。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介绍,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力争在10年左右实现重大突破,重点加快种业自主创新,建设现代种业基地,提高种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种业体系。

据介绍,目前,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将于今年下半年试运行,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国家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经建成并试运行。同时,国家启动了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力争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提高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研发能力。

此外,国家种子产业基地建设也在加快。目前,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甘肃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四川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已经保证了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需求。2021年,中央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为重点,鼓励150多个制种基地县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科技必须自立自强,突出抓好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张照新表示,打赢种业翻身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紧紧抓住完善科研体制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两个“牛鼻子”,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我国进入世界种业强国的行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完)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