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开展科技研究 加强草种产业

6月8日电 我国草种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草原生态建设和草业发展的突出短板。有专家建议开展科技研究,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草种产业。

这是记者在最近的草种产业优质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智标表示,近年来,我国在草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草资源保护体系不完善。牧草资源背景不明,珍稀特有种质资源流失风险加剧。

——优良草种培育和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中国只有600多个国家级草品种,而在美国注册的草品种有5000多个。

——工业体系发展滞后。我国每年草种总需求的30%需要进口,草原生态恢复急需的乡土草种生产尤为匮乏。

——草种管理不完善。我国缺乏有效的草种认证和本土草种管理制度,草种生产和推广存在不足,草种质量得不到保证。

“这些问题带来的生态安全和草畜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日益严峻,必须尽快填补草种业的不足。”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放认为,应加强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加强牧草种子库建设,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和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新格局。搭建草种育种研发平台,不断提高乡土草种生产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建议建立长期稳定的草种产业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草种质资源保护和种子生产基地的投入,建立草种发展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草种企业。

“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要重点抓好草种企业做大做强、专业化和高含金量政策措施的出台。”江表示,要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利益联动机制,加快种业育种创新资源、人才和技术向企业集聚。

许多专家还表示,要加强行业管理,推动草种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完善草种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种子检验制度,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草种。(结束)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