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技创新局两院院士大会发布重要信号

5月31日电 从坚持把科技自立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到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从加强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研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战役,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基础体系,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打造全球人才高地.中国科学院第20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15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10次全国代表大会聚焦科技创新,发布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的“进行曲”、“动员令”。

在接受采访时,多位科技工作者和行业专家表示,作为一次讨论和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盛会,会议勾画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新蓝图,不仅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高瞻远瞩战略布局,而且明确了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和任务书。

  谋篇定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今世界,上个世纪前所未有的变化加速了进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审时度势,谋大局。会议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演进趋势,明确了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所所长朱妍表示,这次会议为中国科技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定下了基调,不仅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也最终确定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具体路径。

“在高水平科学技术上自力更生是中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科学技术强国的目标。自立自强是科技发展的基础。高水平不仅具有引领性和创造性,还具有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对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大国科技大格局。”朱妍说。

"会议强调了该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的决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执行主任潘鹤林表示,高水平的科技自主创新涵盖了核心技术产业的成熟和科研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是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必然途径,有助于中国在一些重要创新领域掌握主动权。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科技产业链,增强其韧性。

“院士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坚和尖兵,加快解决重要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长、党委书记李小虹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认为,在公共卫生与安全领域要做更多的科技战略储备;中国已启动大型科学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高校应做出更大贡献,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学院、协会和研究机构应该在改善花旗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在关系整体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航天科技、深海和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性安排一批战略性和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以上海为例指出,近年来,上海市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但与国家要求和国际基准创新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基础研究的力量需要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放式协作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

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方面,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裁翟金国表示,企业作为应用型研究所,要主动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战略牵引。“在化工行业,很多小产品往往与非常重要的行业和领域有关,比如光刻机的光刻胶。”他说,只有做一个“小切口”,才能在未来取得“大突破”。

  明确路径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改革“一胎化”,发展“全面振兴”。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深水区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创新活力不断生成。

这次会议进一步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科技管理的改革不能只“加”,要善于“减”;给予科研单位更多的自主权,给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资金使用权;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曝光名单、领先”和“赛马”制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表示,要实现科技自立,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都要显著拓宽。同时做好科普,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其中,关键是要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潜能。”

在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方面,李晓红表示,一是进一步发挥院士队伍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杜绝非学术因素影响,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三是避免院士头衔滥用,加强院士队伍管理。四是把好院士增选入口关,提升院士队伍质量。

“抓住科技体制改革,就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朱岩认为,要大力革除科研机构中的衙门作风、官僚作风、行政长官作风,真正实现科研项目的科学家负责制,做到真揭榜、真挂帅。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朱岩表示,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既需要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吸引各领域人才在中国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也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软环境,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培育全民族的创新文化,形成富饶的创新人才土壤。(完)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