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项目迎来新一轮盘点 加速多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5月27日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在第一年,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地方项目呈上升趋势,区域能源消耗不降反升记者了解到,目前,许多地方已经明确了时间表和任务书,对“两高”项目进行了梳理和调研,建立了在建项目清单和竣工项目台帐,进一步加大了能耗双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本地区能耗双控年度目标任务。在压力下,包括钢铁和水泥在内的许多行业的绿色转型加快。
央地密集部署清查“两高”项目
近期能耗双控目标约束进一步收紧。记者了解到,山东、宁夏、广西、陕西、辽宁、内蒙古等地加大了对“两高”项目的调查力度,并建立了相关项目清单和台账。
山东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两高”项目梳理排查的通知》号文,要求各市在5月30日前,深入调查了解“十四五”期间已完成并于2020年底投产、正在规划建设的“两高”工程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坚决查处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要求、减量化、替代化、违规不先批准建设的项目,要求所有未经批准的项目停止审批;已经开工的,责令立即停工;已经投产的,立即停产。
宁夏发改委相关负责人5月24日表示,宁夏将在下一步开展“两高”项目的调查清理工作,坚决停止不符合相关要求、未落实能耗指标的“两高”项目的审批和建设。
“在碳峰化和碳中和项目问题上,陕西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整产业结构。”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省将全面梳理“十四五”期间投产或达到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两高”项目,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
这背后是最近中央一级坚决遏制“两高”工程盲目发展的部署和实施。继4月30日要求各地区确保完成今年全国能耗强度降低3%左右的目标任务后,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环保司再次出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今年第一季度能源消耗强度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的省、区有关负责人提醒,要加快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改造,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地方投资冲动加剧“双控”难度
尽管不断有严格控制的信号,但地方政府推出“两高”项目的冲动仍难以减少。此前,广西发改委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的通知》,指出广西“十四五”期间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为13.5%。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计划投产并达到各城市生产的“两高”项目的新增能耗大大超过了“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能耗空间,能耗“双控”形势十分严峻。
辽宁省有关负责人还指出,虽然省委,省政府在年初做了很大努力,大大减少了过去准备启动的“两高”工程,但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根据国家要求,辽宁省“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降低15%和18%。而辽宁省“十三五”前四年,两项任务分别只下降了9.49%和8.62%。2020年,能源消费将继续增长。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和6个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比2018年增长20%以上。相应地,2020年,辽宁省各市上报投产的重点用能项目中,有37个项目未取得节能审查意见即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
安徽省淮北市放宽新项目降耗置换要求,重点用煤企业节能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山西省晋中市几个县(市)的焦化项目没有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的要求。企业非法取水和过量取水问题突出,非法排污问题也突出。
多个行业绿色转型提速
“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者,“两高”行业加大了对源头的控制力度,不仅可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还可以加快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厦大经济学院教授孙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检查“两高”项目将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资本项目投资,引导资金流向新动能和优势产能,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遏制各地产能过剩,控制上游原材料价格无序上涨。从长远来看,遏制“两高”项目的盲目发展,有助于严格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促进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早日完成。
目前这种落后效应已经出现。如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指出,从“十五”重点项目数据库中删除了近30个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调整增加了15个绿色生态项目和能耗替代项目。
许多涉及“两高”的行业也明确控制碳进行绿色转型。6月1日正式实施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新版,将大幅提高产业替代比例,扩大敏感区域,且进一步对特定区域改扩建范围加大限制。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近日在钢铁产能置换政策宣贯会上指出,产能置换必须确保区域间、企业间执行不走样,确保钢铁工业不再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被动局面。
除钢铁外,水泥行业绿色发展也成必然趋势。工信部等七部门26日发布的关于提升水泥产品质量规范水泥市场秩序的意见提出,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水泥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污染物减排,实现碳排放与污染物协同控制,确保2030年前水泥行业碳排放实现达峰,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清洁生产高效推行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