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城市的“密码”就在这些细节里

上海,5月13日:上海:人民城市的“密码”就在这些细节里

长期以来,上海一直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这一重要理念,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不断解决垃圾分类、白领早餐、旧房改造、养老和残疾服务等民生问题,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取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民城市的“密码”就在这些细节里:

——垃圾分类:成为上海市民的“肌肉记忆”

在陆家嘴金融城工作的罗泉,每天上班都会带两袋垃圾到小区的固定投放点:干垃圾直接放入干垃圾桶,湿垃圾卸掉袋子后放入湿垃圾桶,然后装湿垃圾的塑料袋放入干垃圾桶。

“垃圾分类已经实施快两年了。以前需要志愿者指导,现在是每个居民的‘肌肉记忆’。像我这样的上班族,每天出门前早就把垃圾分好了。”罗泉说。

在上海所有的住宅区,早晚2小时左右的垃圾分类和定点投放工作一直井然有序,市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每天都要做的“麻烦事”。

——早餐项目:优质早餐不是天天重复

清理完垃圾后,罗泉马不停蹄地赶到单位。在上班的路上,他可以每天选择不同种类的早餐。“过去,如果时间太晚,我就得饿着肚子去上班。现在在上海各大商业区和街道社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移动早餐车,每天的早餐可以不一样!”

2020年8月,上海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早餐工程建设的意见》,旨在让上海居民享受丰富多样、方便实惠的早餐,明确支持各种创新早餐,打造早餐品种共享平台。

今年,上海早餐项目正在开发“便利店早餐服务”、“新型零售早餐服务”、“移动餐车早餐服务”、“互联网平台早餐服务”等多种创新模式。移动餐车先后登陆工业园区、商业大厦、大型住宅小区,营造出安全、优美的城市早餐景观。

——加快旧改革:让“居所”成为过去式

61岁的市民李平华,在离外滩一步之遥的黄浦区宝兴里住了20多年。她无法相信过去一年她生活中的巨大变化。

“我们住的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墙壁开裂发霉。一直以来,我只有深深的无力感。去年得知要搬家的时候,激动得好几个晚上都没睡着。”去年提到搬迁,李平华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上海旧区改造步伐加快。

上海第一居委会宝兴巷,窄巷1100多户,平均7平米,一家三口。在宝兴里,只用了122天,也就是100%居民签约,172天100%居民搬迁。不到一年,就创造了两个“双百”奇迹。这组数字的背后,充满了居民对生活改善的期待。

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每年约有3万名上海居民解决最“紧迫和焦虑”的住房问题。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长王镇表示,上海正着眼于人民城市的长远发展,开始保留城市文脉,并将保护城市特色和优秀历史建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老房子加梯子:“吊老头”下楼晒太阳

今年3月底,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乐山67号村三处安装电梯,预计投入运行。

小区居民彭克珍喜出望外。她的父母因病瘫痪,十几年没下楼了。这样的居民叫“挂”

在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上海,“吊老人”一直是民生的痛点和难点。近年来,上海以民心工程推动民生工程,大力解决老建筑安装电梯问题,提高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上海在多层住宅建筑安装电梯的政策一直在加快和增加,包括将最高补贴从24万元提高到28万元,并明确规定可以提取本人、配偶和直系亲属的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电梯建设资金。

2020年以来,上海启动了全市各区安装电梯的“战斗蓝图”,在全市各区大规模推广普及安装电梯工程。同时,政府部门继续简化安装电梯的流程,如开通绿色通道,申请人只需运行一个窗口即可完成所有流程。

——“咖啡公益”:让残疾人的生活熠熠生辉

近日,上海徐汇区田萍路街道“五通苑66街坊会”上,一家社区咖啡厅悄然开业。咖啡店里的星巴克听障合伙人徐晓英通过手势说:“我爱咖啡,感谢你给我这样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越来越有信心变得更独立,更优秀。”

离“66吴彤书院”不远,永康路有一家“网络名人”熊爪咖啡。店长和店员都是聋哑人。顾客点完菜后,店员会从墙上的洞伸出一只熊掌,给顾客一杯热咖啡。这种咖啡店,让网友称之为“太可爱,太温暖”。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去年这里开了一家叫“疗愈咖啡”的咖啡店,三个出院的病人轮流准备咖啡,收银,结账。

生活中不仅有发光的机会,还有更好的生活保障。在上海,轮椅坡道、盲道、无障碍入口、无障碍电梯、公交语音站、手写等辅助设备.这些是专门为残疾人和老年人设计的障碍设施已是随处可见。

将于今年6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对政务服务、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教学、公共交通、应急避难等领域的无障碍服务均提出更多的明确要求。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多有需求的市民从中受益,感受城市温度。

——贯通“一江一河”:把最好的水景留给人民

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黄浦江和苏州河这“一江一河”,对上海有着非凡的意义。继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开放之后,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也实现基本贯通。

口袋花园、文化雕塑、休闲廊架、亲水平台……漫步在苏州河普陀苏堤春晓段,一边是碧波荡漾,一边是绿树红花,好不惬意。改造后的苏州河两岸风景优美,被上海市民称为有人情味的“民心工程”。

纵观“一江一河”沿岸,各区无不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或展现海派博览风情带,或打造水岸阳台、健身步道、历史画廊,或串联公园绿地,实现沿河居民小区与滨水公共空间的融合共生。“2021年,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将持续推进,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人民。”上海市“一江一河”办常务副主任朱剑豪说。

“上海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生活的美好。”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理事长洪浩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城市的理念就是上海建设和治理的“底色”。(完)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