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财务数据升温 “输血”实体特征凸显

12月10日电(记者向佳颖)经过10月份的季节性下跌后,11月份许多金融数据“回升”。央行1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增长456亿元。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6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和去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

机构普遍认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根据全年信贷供应速度来看,符合季节性规律。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表示,11月份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增加,企业贷款增加7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18亿元;住宅贷款增加75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3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16亿元,表明影子银行治理取得积极成效,资本闲置明显改善,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贷款期限结构进一步向中长期倾斜。11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8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81亿元。文彬说,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和复苏,投资需求也在同步上升。金融走强在支持制造业和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基础设施等中长期投资逐步发挥作用。

在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地方债务的推动下,11月份社会融资新增金额达到2万亿元的门槛,每月增加2.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6亿元,比上个月增加7127亿元,略高于市场预期。与去年同期相比,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大幅增加,这有助于社会福利。但由于违约,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增加近2500亿元。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分析,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逐月增加,主要是因为新增人民币贷款逐月季节性反弹。从同比来看,11月新增社会融资主要由政府债券融资、人民币贷款和委托贷款推动。

展望后续政策趋势,文彬表示,接近年底,市场资金需求相对强劲,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强逆回购和MLF操作,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满足新年资金需求。王庆认为,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推动下,年底广贷将继续处于“退潮期”,房地产相关融资减少、支持资本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显现。(结束)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