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设计师自述:大厂商的很多无障碍设计都有失误

去年底,工信部发布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计划中称,从2021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转型专项行动”。此次行动直接点名了今日头条、微信等常用的公益网站和app。

对于无障碍设计师夏冰莹来说,这还不是全部可喜的信息。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互联网网站和手机App的旧版、关怀版和无障碍版将不再有广告插件。」

这让她几乎想举起桌子。

杜绝广告意味着没有商业化的可能,这种转型的最终输出很可能是“独立于App标准版的特殊版本”。

首先,单独的版本很难被目标人群发现;其次,独立版本的维护成本很高,一旦违背公司利益,就无法保证更新速度;第三,无障碍的方向应该是融合,而不是进一步隔离。

作为谷歌安卓的第一位无障碍设计师,夏冰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世界普及“信息无障碍”和“科技平等权”。极客公园找到她,和她聊了聊中国无障碍的现状和未来。

以下是夏冰莹的自我报告。

「我怀有担忧」

坦率地说,美国科技公司近年来的无障碍进程离不开完善的地方法律。根据当地的无障碍法律,如果企业货架上的产品不符合无障碍法律,随时会被普通用户起诉。

去年底,工信部发布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对40多个头部应用(微信、淘宝、滴滴等)强制执行。).

毫无疑问,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我担心这种呼吁和胁迫很可能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所以很多公司都安排了专人负责无障碍。工信部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指导,比如大字体、高对比度文字、屏幕阅读软件的兼容性等。但是规格太一般了。对比度怎么算,有多高?如果不给出清晰、具体、可执行性强的规范,比如《WCAG 互联网内容无障碍指南》的细节层次,我很难相信如今996、KPI至上的互联网公司会自发投入大量资源去了解边缘用户的痛点,做出最好的设计。

中国改革运动开始后,出现了100度大人物,滴滴老版,支付宝老版等等。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除了100度中文版考虑了老年人的需求,其他的应用转换都不合格,更别说优秀了。

首先,我在无障碍改造中没有发现任何动静。大家关注的主要是——适老化改造。采用的方式是单独推出老年版App,让字体变得很大,简化了功能。然而,这些应用程序的目标用户,——名老年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旧版本应用程序的存在。

我提出一个担忧:在现行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单独推出老版本,短期内成本最低。只要做了版本,就能达到目标,不会影响标准版的使用。但从长远来看,同时维护两套应用的成本非常高,那么非标准版在未来还会存在吗?会不会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或者,当标准版增加新功能或进行修订时,旧版会长期失修吗?

没有「前人的路」

2018年10月,我加入谷歌安卓团队,成为公司第一位无障碍设计主管。我仍然是那里唯一的设计师。

你可能会想,在那个时候,我必须具备优秀的资质和经验,才能被委以为全球近30亿台安卓设备优化体验的重任。其实我当时对无障碍设计的理解几乎为零,除了对色彩对比和按键大小的基本要求。恐怕唯一的资格就是社会福利和弱势用户群体的热枕。不幸的是,当时的安卓忒

比如谷歌的读屏应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负责的产品经理是盲人,他可以做任何他需要的功能。几十年来,他一直沉浸在科技辅助产品领域,一边做开发,但他并不是这款产品的“典型用户”。这个应用很难上手。

比如现在很多设计师和年轻用户看到一个“三条线”的标志,就知道是“菜单”的意思,但如果是给一个没用过科技产品的老年人,他很可能拿不到。谷歌读屏软件的“高门槛”是,你必须是盲人甚至是使用读屏软件多年的开发者,才能掌握和理解应用中的功能。

一开始,我很难说服盲人PM。毕竟我是一个明眼人,不能代表所有盲人。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种身份的尴尬困扰着。我害怕一个健康的人会说:“你不是残疾人。你知道什么?”“我怕残疾人会说,“你不是我们。你为什么要为我们说话?」

刚进部门的时候,我几乎一无所知,严重依赖产品经理。我看了很多以前的研究成果和网上资料,和很多同事聊了聊,包括在YouTube上搜索一些“愚蠢的问题”,比如盲人如何使用手机、走路、上网、拍照,慢慢得到了一些概念。今天在中国,可以说我也可以成为专家(笑),因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太少了。

之前做to B和to C交互设计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些非常熟练的“套路”,但是当我进入无障碍设计领域的时候,我发现它们已经不适用了。

要做一个to C的科技产品,首先要打开淘宝、JD.COM、拼多多等竞品,参考现有的设计模式,加上一些经验,很快就能做出像样的设计,即使对用户了解不深。它甚至可能工作得很好。

但是无障碍产品没有与之竞争的产品,所以设计师需要探索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因为你面前什么都没有

的前人的路。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很困难,但也很有趣。

在收集残障用户反馈时,我发现有低视力用户经常需要打开「颜色反转」、「高对比度」等设定,按照最初设计,用户长按音量键或者同时按三秒加减音量键则可以唤出这些快捷方式。我当时觉得,这种二选一的唤出方式太不简洁了 —— 以主流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选项太多,用户反而会很纠结 —— 于是我对此做了改动。

但放出测试版后,一些残障用户抱怨,由于手抖,他们经常误触。我才反应过来,之前的设计可能是由于残障人士的需求多样化(比如肢残、手抖等需求截然不同),他们对产品自定义选项的需求,是远远高于常人的。从这个层面上出发,他们不追求「极简」,我们做设计时反而需要「极繁」的思维。

从「需要治疗的疾病」到「需要改进的社会」

任职一年多后,我把在职期间学到的 5 件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没想到反响很好。国内的讨论此前比较稀少,原本只打算写一篇稿子的我,又写了好几篇。

也因此结识到了很多国内的同行,比如小米无障碍设计团队,来自 OPPO 、哔哩哔哩的朋友。也有一些盲人、聋人朋友觉得感动,和我说「终于有人在倡导这些了」。国内有很多像「金盲杖」一类的无障碍社群,他们更多以内部互助的形式,没有太多对外的倡导,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声量。我作为互联网业界的人士,能借谷歌的名气发出一些声音。

▲ 无障碍设计圈最出名的案例之一,就是来自微软的 Xbox Adaptive Controller(适应式手柄)。这是一套拓展性很强的控制系统,让各种肢体障碍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游戏操作方式|微软

有一个选题至今没做完,但印象深刻,「盲人如何打游戏」。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盲人做采访,想让他帮我在朋友圈里继续打听,结果收到的回复是:「很多人认为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效果的,还是算了。说了厂商也不一定会听。」我听到后,又生气又伤心。

这种消极的态度其实也能理解。我们去做采访时,很多公益组织说过,「你们要不是谷歌的话,我们都不会答应你们的采访。」原因是过往有很多次,一些学校、公司来做问卷调查,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填写问卷,最后都不了了之。

我磨破了嘴皮子,才换来很多人对无障碍设计的关注。但光呼吁不够,我做了一套可以参考的流程和工具,在公司内部推行了一份「包容性设计流程」,让设计师们一目了然。以往,企业总是会等开发完毕才去做无障碍测试,发现问题再去修改,这很费时间。我希望设计师们可以在更早阶段融入对无障碍的考量。

另一方面,无障碍跟所有人都有关系,你对残障用户做出的改善,最终也能够惠及所有用户。

在做了几年无障碍设计工作后,我发现我们此前对残障人士的假设八成都是错的。其实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我们感知、接触世界的方式不一样而已。这是我从调查研究中学到的事实:盲人也和明眼人一样喜欢用相机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聋人也和听人一样喜欢用身体感受音乐带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没什么不同。

媒体报道中,残障人士似乎总是以「突破不可能的挑战者」或「命运悲惨的可怜人」的形象出现,但无论健全人还是残障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正常过日子的普通人。这些或光辉励志或悲叹唏嘘的刻画,容易让社会对残障群体产生误解,使二者的距离变得遥远又陌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残障时刻,每个人也都会变老。有一阵子我一直加班,某天早上起床之后眼睛非常痛,那天我都在用读屏软件操作手机。我的一位朋友因为脊椎神经性压迫做了手术,长达半年时间他看东西有重影,我就会建议他,在手机上打开一些设定,能够减轻对眼睛的压力。

短信最早是为了聋人设计的,让他们不用打电话。现在,2021 年,我们大部分人发短信都比打电话要频繁。这些原本为了残障人士做出的「无障碍设计」,都成为了大家日常使用的产品。如果全世界都把看待残障的态度从「需要治疗的疾病」转变成「需要改进的社会」,去讨论如何让身边的环境更加无障碍、对所有人更友善,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更好的设计师,更好的社会

如果要最大化我的设计影响力,我可以选择「帮助最多的人」、或者「给需要的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这两种优化方式。现在我在做的工作是后者。

坐在我隔壁的同事负责为 30 亿安卓用户优化通知系统的设计,而我负责为其中 15% 的残障用户优化无障碍产品的设计。

对我来说,比起让 30 亿人每次处理通知都能快 1 秒钟,我更愿意让相对少数的残障用户感受到颠覆性改善。

我在一本书上读到:「造成残疾最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社会。」社会限定了残疾的场景。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我们的产品不能被残疾人使用,是因为设计产品的人没有考虑到其他用户,这不是残疾的错。

国内的公司对无障碍恐怕都是有些害怕的,因为相关投入很大。但是如果从最初就在开发流程中做好无障碍的把关,收益是比成本要大的。

台北的启明学校是一所特教学校。在那的拜访很让我感动。这所学校在技术上很传统,器材甚至有些落后。比如超大型的放大镜,厚得像啤酒瓶底那样的眼镜,带凸起字母和数字的地图等。但他们的盲文图书馆里,好多的盲文书都是老师手打出来的,图书馆里还放着有声书,都是志愿者人工录的。

你看,同理心和责任感是先于技术投入的。

▲ 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WCAG)2.1 涵盖了能使 Web 内容更易于访问的各种建议。遵循这些准则能使更多残疾人更易于获取网站内容,其中包括失明和弱视、耳聋和听力丧失、运动受限、言语障碍、光敏性和多种残疾组合的残疾人,以及有学习障碍和认知局限的残疾人

今天,欧美大公司的产品开发起码都能做到无障碍测试,上架前对照一遍 WCAG 标准。比如读书软件,开发者要保证所有按钮都有无障碍标签,是读屏友善的。再去遵循一些标准和规范,比如最小的安全尺寸、最低色彩对比度这些,国内绝大多数都还没做到。

你可能会问,「你既不推荐单独做老年版、又不推荐把这些放进额外的设定里,可是,当主流用户和老年 / 残障用户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得优先考虑主流用户的需求吗?」

很多针对老年 / 残障用户的改动对所有人都是更友善的,比如高对比度、更大的按钮、字幕等;很多无障碍优化是不会影响主流用户的体验的,比如支持视障用户用的读屏软件、支持操作系统提供的无障碍 API 等。企业可能需要反思一下,冲突的到底是用户需求,还是 KPI?

在做无障碍设计工作的过程,也是我培养同理心的过程。现在的我不会再做很多想当然的设计。我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鼓励别的设计师和科技从业者去重视无障碍,我经常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动员者以及科技 evangelist 的身份。这个身份也催促我进化,变成一个更好的沟通者。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