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海外项目成为当地的“地标”和“典范”
日前,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海外项目)评选结果,共有36个项目入选。刚果(布)1号国道、莫桑比克N6国道改扩建工程、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项目、文莱PMB大桥、巴基斯坦中电户部电厂项目等海外“样板工程”,便利了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中国制造”耀眼的名片。
“样板工程”带动地方发展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布拉柴维尔)有一条“梦想之路”。谈到连接首都布拉柴维尔和经济中心黑角的1号国道,刚果(布)总统萨苏称赞中国建筑“实现了刚果人民几代人的梦想”。
2016年,全长536公里、合同总价值28.2亿美元的刚果(布)1号国道在技术、材料、环境、安全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用8年时间完成全线贯通。
1号公路位于刚果(布拉柴维尔)南部,就在赤道地区。最热时可达42摄氏度,雨季最大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除了炎热干燥的夏季和湿热的雨季,马永北还有一片原始森林,非常严酷,令人望而生畏。但对于施工来说,最麻烦的是那里的工业设施比较落后,项目所需的材料设备大部分需要进口。为确保1号公路顺利完工,中国建设项目部在刚果(布拉柴维尔)建设了自己的采石场、混凝土搅拌站和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穿越原始森林,穿越滨海平原,穿越尼亚河河谷,攀登巴塔高原,这条“梦想之路”不易打造。
2016年1号公路通车后,两地交通时间从一周缩短到六小时,交通量也从100辆增加到4000辆,成为全国等级最高、交通体验最好的公路。该项目作为中国援非重点项目,是中刚建交以来最大、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在刚果(布)交通史上也被称为“未来之路”。
像这样的“样板工程”在国外有很多。此次,获得2020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海外项目)的项目有36个,遍布全球。这些海外项目不仅极大地便利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巴基斯坦中电户部发电厂码头项目高峰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近1350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水泥、钢筋、石材等建筑基础材料的大规模生产供应;
莫桑比克贝拉渔港码头改造项目促进当地渔业发展,扩大鱼产品加工,增加鱼产品出口,促进就业,成为莫桑比克增加海产品附加值、巩固提升渔业生产能力的宝贵平台;
马拉博国家公园作为赤道几内亚首个大型城市综合园林,极大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刺激了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赤道几内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交流窗口;
越南高陵大桥项目大量使用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力,不仅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还培养了一批懂得在当地操作的技术人员,增强了当地企业的技术实力。
新技术为海外项目增光添彩
鲁班奖是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重要荣誉奖。自成立以来,国内多个标志性项目获奖。近年来,为了总结中国建筑企业在国外创造优质工程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鲁班奖特别注重再技术的运用。评选办法明确,项目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其中包括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技术或不少于6项"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在获奖的海外项目中,有许多新技术——
在文莱,PMB大桥工程是文莱第一座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其中,大莫拉岛大桥标段采用的大型单箱单室箱梁结构为亚洲最大,尚无可供借鉴的先例。
因此,项目部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克服设备、材料不足的问题。针对23.6米的超宽悬臂单箱单室薄壁箱梁结构,设计团队通过对精细化空间板壳模型的分析,实现了国内外最大宽度常规单箱单室节段梁结构的创新设计,使结构性能最大化。
设计完成后,实际施工仍面临诸多困难。架桥机需要适应桥梁曲线的工况进行转弯和折叠。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建设者着手研发小半径宽箱梁架设设备,为大莫拉岛大桥制造了“可转动”架桥机,创新实施宽箱梁节段预制施工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亚洲最宽单箱梁安装。
2018年5月29日,PMB大桥正式通车,成为文莱第一座跨海特大桥。自此,大摩拉岛告别了文莱与大陆无桥连接的历史,对推动文莱城市发展、开发大摩拉岛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印尼,在印尼万碧高速公路某桥梁工程施工中,中建路桥集团采用了中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克服了大量的施工难题。该工程引进了国内成熟的爬墩模板技术、排水沟滑模技术、中国民间破岩技术等施工技术,自主研发了多项施工技术和方法,保证了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其中,高墩滑模施工技术在印度尼西亚桥梁建设中首次得到应用。
中国建筑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像这样广泛采用新技术的海外项目还有很多。例如,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项目积极推广应用“建筑业十大新技术”中的8大项、20小项,7项创新改进技术。
中国建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评选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海外项目)将提升中国企业在境外工程的施工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标准“走出去”获认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建造技术不断成熟,装备不断升级,形成了一套“中国标准”。随着境外工程接连落地,“中国标准”也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采用。
非洲莫桑比克贝拉渔码头重建工程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建造,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示范项目。中交集团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该项目通过精细管理、优化设计、创新工艺等方法,解决了建设过程中“建设场地狭窄、泥下障碍物多、灌注桩钢护筒打设施工难度大、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冷库建设、地质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实现了项目安全、优质、高标准完工。
上述负责人表示,中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国,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施工能力,均已得到普遍认可。当前,中国工程标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在部分非洲国家,“中国建造”已进入驻在国各行各业,获得驻在国民众高度认可的同时,也不断融入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一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建造”品牌在国际上稳扎稳打、逐步生根——
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42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2个,合计610.4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4%,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电力工程等领域。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占同期总额的17.4%,较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415.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2%和12.9%。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背后,是中国人运用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标准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展现了‘中国建造’的崭新形象和雄厚实力。”中国建筑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