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需要走出“舒适区” 多卖楼 少借 求管理层分红
"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刻就是偿还的时刻."这句话用在了过去盲目急进的房企身上,颇为触目惊心。近日,千亿地产企业蓝光的发展陷入债务违约泥潭,与之前的泰和集团、华夏幸福两家千亿地产企业如出一辙。
由债务驱动的房地产业,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年来,从一家龙头房地产企业每年2亿元的收入,到每个月数百亿元的销售额,主要是由高融资、高负债、高杠杆带动的。其中,融资现金流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房地产企业债券到期日预计达到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历史性突破一万亿元。
且不说内债利息费用高,大型房企负责人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上亿的利息费用账单,还有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外债和汇兑损失。即使对于房地产龙头企业来说,每年的汇兑损失也在几亿元左右,这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率,影响了毛利率持续下降的房地产行业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分红收入。
"今年的融资现金流总额比去年有所下降."6月5日,阳光城市集团执行副总裁吴建斌在内部演讲中表示,企业变革的核心是经营现金流,出售更多的建筑,处置低效资产,包括酒店、企业和行业。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无论是折价卖房还是处置资产,包括引入战争投资,都是房企强化现金流的标准动作。换句话说,融资现金流受阻,为了避免企业因债务违约而倒闭或破产,房企不得不在“生存考验”下自救。当然,这是实力较弱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问题,但对于那些不需要担心生存的房地产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警示,比如不能再盲目追求规模,错失“降本增效”寻求优质发展的路径和机遇。
也许把负债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逻辑是,需要走出过去高负债驱动的“舒适区”,改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在“三条红线”控制资金和“两个集中化”控制土地的条件下,住宅企业应该习惯于赚小钱但健康发展的阶段。
综上,当新旧行业规则交替时,规模不再是王道,现金流和利润才是王道。房企需要多卖楼,少借,脚踏实地向制造业学习,从融资到业务推广。放下曾经等着买家抢房子的女售货员的“傲气”,通过劳动来赚取加工制造和服务的钱。从现在开始,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要求管理层分红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