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商业贷款和非法进入房地产市场必须是真实的

2020年以来,非法商业贷款流入楼市的现象有所上升。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设定了不同档次的房地产贷款余额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上限。然而,在政策的执行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部分城市非法商业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迹象,有关部门发现部分企业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挪用商业贷款,并进行新的设计。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作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仍然需要以“严”字为龙头,在处理非法经营贷款方面下大力气“发挥真正的作用”。

手段多样,设计新颖!经过几个月的专项检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最近报告了企业贷款非法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非法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经营性贷款一直是严格监管的领域。在高压下的混乱背后,有许多主体共同推动,但作为信贷资金的发送者,银行机构难辞其咎。

借款资金全部购房后,申请经营性贷款偿还购房资金;在多个银行账户之间转移经营性贷款资金,以掩盖购房目的;编造交易背景,虚构贷款用途……经过监管部门的严格调查,一些复杂的操作方法浮出水面,也暴露出一些银行贷款管理的漏洞。

贷前调查、贷中检查、贷后检查“三查”制度是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但现实中,一些银行不遵守规章制度,导致贷款管理的“屏障”频频“失灵”。一些银行家承认,信贷管理流程繁琐耗时,因为它在放贷前检查和验证企业资质,在放贷期间及时跟踪运营状况,并在放贷后监控资本流动。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罪客户,还要完成绩效考核,赚取利息收入。

这种看似一举两得的“一厢情愿”,最终可能导致信用风险的积累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败”。这样的“如意算盘”是打不垮的!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今天的贷款结构意味着明天的经济结构。根除信贷资金非法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痼疾,需要各方特别是银行的共同努力。对于一笔贷款,我相信银行自己心里最清楚的是,这是真正的审计还是走形式,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行”,还是不放过任何可疑的线索。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