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住宅物业 必须有一个“公平的比例”
物业管理是北京全力关注的“关键小事”。近日,围绕如何科学评价住宅物业服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规范物业服务评估活动的通知》号文件,明确了谁来评价、评价什么、谁来付费等主要问题。
建立物业服务评价体系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但确实有必要着眼于现实。随机问身边几个人“对小区物业满意吗?”,而且抱怨的人不在少数。从设施维护不到位到小区绿化不到位;有很多“槽”,从处理纠纷和烂泥,到物业费的高价。但如果再听物业公司的声音,业主的诉求不合理,物业费连续拖欠等等,怨声载道的人也不少。长此以往,双方都容易陷入困境,也是公平合理的。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项调查也为此提供了证据:全市物业服务相关案件数量连续五年上升,传统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调解率仅为12.1%,远低于其他民事案件。
早在10年前,北京就出台了“第三方评估监管”,规范开发商交房时的物业服务活动。这次推出的新政更加系统全面,相当于为第三方测评服务制定规则。以后居民和物业公司发生纠纷,僵持不下,可以请第三方评价打分。有了评估报告在手,无论是居民权益还是物业公司的“自证清白”都有了更强的依据,调解效率势必大幅度提高。特别是随着北京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区配备物业服务,越来越多的治理问题摆上台面,矛盾不断上升。这个顶级设计也挺有前瞻性的。然而,这只是开始。如何保证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如何使评估过程公开透明,如何避免物业公司与评估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一系列具体问题需要细化。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规范物业服务的意义不仅限于巩固居民的收购意识,还在于增强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在整个城市的大棋盘上,社区是居民生活的重心,是基层治理的节点。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工作,或大或小,经过层层分解,往往会落到社区里的地上。反之,一个社区能否和谐稳定,也间接影响着一个社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整体秩序。比如在抗疫的胶着状态下,是社区在严阵以待,整个城市把防控网络从横向蔓延到边缘,从纵向蔓延到末端。在一些社区出现了“跑、冒、滴、漏”,一度导致一个区甚至一个区的紧张局势。要管理好一个社区,物业公司作为“管家”,是对街道社区的重要补充。据统计,在疫情防控期间,有700多万物业服务人员参与其中,杀测温、运料、收快递,贡献很大。事实证明,物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使用好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北京在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通过“党建带路”、“物业管理委员会”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解决了诸多历史制约,打开了工作局面。越往前走,越需要更好的生活,对物业服务水平的期望也越高。为此,有关部门应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尽一切可能加快物业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