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踩线”银行从根本上改变“暗恋”房贷的习惯
需要为“踩线”银行付出更大的努力,改掉“暗恋”房贷的习惯,多支持实体经济。面对转型的阵痛,银行坚持收紧房地产融资的“阀门”,同时不断优化金融资源,实施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以满足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的要求。
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2020年被几家上市银行“伤害”。2020年年报显示,38家a股上市银行中,6家大中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监管红线,3家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过监管红线,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均踩线。此外,青岛银行、重庆农商银行、厦门银行、成都银行等小银行也不同程度地踩了线。
自年报披露以来,许多“踩线”银行股已被回调。此外,此前监管部门声明“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中最大的‘灰犀牛’”,市场担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上升会影响整体金融安全形势。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踩线”的银行数量较少,部分中小银行仍有剩余房贷额度。监管部门给出的过渡期较长,不利影响有限,不妨碍当前整体金融安全形势。然而,我们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今年1月1日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降低了来自房地产行业资金供给方的杠杆,为中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比例设置了“两条红线”。受此影响,在2020年年报的披露中,上市银行是否“踩线”备受市场关注。
事实上,市场早就期望加强房地产的财务管理。此次为银行分类分层实施差异化管理划定了“两条红线”,给予各地一定的调整空间,并设定了较长的过渡期,这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和调整的坚定决心和明确方向,也反映了房地产金融政策监管成熟度的明显提高。监管当局非常清楚把握政策节奏和力度的重要性,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忽视管理。它们应该给银行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调整,并对市场参与者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
企业具有逐利性,银行也不例外。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因其长期性和广泛性而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在“两条红线”出台之前就被银行追捧是可以理解的。目前部分上市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高是多年的结果。少数银行在过渡期“踩线”,超过房地产集中管理的要求,不一定违规,只是业务发展中的阶段性表现。市场对此要有客观的认识。
让“踩线”银行从根本上改掉“单恋”房贷的习惯,多支持实体经济,这需要耐心和更大的努力。对于大中型银行来说,虽然有很大的搬迁空间,有2到4年的过渡期,但是房地产贷款是巨大的,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每年都有大量的自然回收,其他领域的资产整顿压力也不小。一些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面临增长的“天花板”,相关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操作上会更加谨慎,贷款利率和条件可能会略有调整,甚至以牺牲短期利差为代价。面对转型的阵痛,银行坚持收紧房地产融资的“阀门”,同时继续优化金融资源。
打开另一方面,银行也要注意“住房租赁相关贷款暂不计入房地产贷款”等相关监管要求,深刻理解政策的深刻含义,加快发展住房租赁信贷业务,从供应方助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住房不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