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两个不同寻常的“平衡”目标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在与五市政府讨论房地产工作时强调,要抓紧编制“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改善住房供应结构。虽然“十四五”期间倪虹没有多介绍住房发展规划,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可以找到它的大致脉络,其中提到的两个“平衡”目标就更不寻常了。
第一个“平衡”目标是“实施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出现在《纲要》第十二章第二节“国内流通顺畅”、“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比较集中?其中一个原因是各种房企(包括一些金融机构)赋予了房地产太多的金融属性,所以出台了“三条红线”政策。
为此,要实现均衡发展,首先要弱化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房地产回归实体经济阵营后,可以形成更高的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也可以实现“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有人说房地产正在成为夕阳产业,但显然不是这样。在坚持住房不投机、坚持“一城一策”调控思路、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结合的住房制度的大基调下,在提升居民消费、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下,房地产的现实经济特征和商品属性将更加突出,住房将成为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行业的温度还会继续。
“平衡”的第二个目标是“让所有人均衡生活”,出现在《纲要》第二十九章第四节“全面提高城市质量”、“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这个目标的前半部分很容易理解和实现。以人口流入量大、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辅以税收和金融支持,基本可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如何理解「工作-住房平衡」?简单来说,“职住平衡”就是生产与城市的融合,让就业者住得离工作更近,缩短通勤时间。这是对生活和工作的更高要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尽力帮助新公民、年轻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可以理解为实现“工作-住房平衡”的一种新方法。因为新市民和年轻人是就业的主力军,他们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可以“安居乐业”。
“职业-住宅平衡”目标的实现需要顶层设计,要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住宅软硬件、就业人口的培养和吸收等问题。有效的国际做法之一是建设卫星城。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尝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的这两个“平衡”目标是不容易实现的。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还需要巩固地方政府的主要责任。房企会回归实体经济的属性,而财政和财政政策会倾向于按需。现在,这些任务正在实施,有些已经取得了实际效果。房地产监管正朝着两个“平衡”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