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吸金”效应明显下降

19.63万亿!日前,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2020年“成绩单”发布,新增贷款近20万亿元的目标基本实现。

仔细观察这个抄本,可以清楚地看到“资金流”的变化曲线: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连续29个月下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连续14个月上升。

“一升一降”的鲜明对比,反映了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和宏观经济的积极变化,也是金融体系不断调整“路线”服务的新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

银行的信贷供给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身定位、资本约束、风险收益考量和政策导向。

近年来,在“房无投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监管部门一直在严格控制房地产融资。最近出台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全面收紧了房地产融资的“闸门”。

2020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类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从2016年的44.8%降至28%.在政策的严格控制下,房地产的“吸金”效应明显下降。

不可否认,在利益的驱使下,资金非法流入房地产行业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拿到票的银行也不在少数。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减少房地产贷款不仅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安排,也是主动防范风险的需要。约40%的银行贷款放在房地产这个篮子里,潜在的隐患不言而喻。优化信贷结构是现实需要。

宝贵的信贷资源应该用在最前沿。2020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5.2%,增速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2020年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数据一目了然。信贷资源正在加速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领域配置。

这不仅是积极应对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影响的短期需要,也是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大势所趋。自新冠肺炎爆发肺炎以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都遇到经营困难,急需资金支持,度过难关。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应该是信贷供给的主战场。

金融业经过多轮经济周期的考验,已经认识到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是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资产质量风险的保证。

“货币流量”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将比上年增长10.6%,比总投资增长率高出7.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11.5%,比上年高2.8个百分点。

今天的信贷结构代表着明天的经济结构。事实上,在疫情期间蓬勃发展的新格式和行业,如医疗保健和在线教育,也受到银行基金的青睐。虽然目前整体比例不高,但未来可期。

展望未来,更多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大势所趋。

“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政策精准滴灌的良好作用,构建有效支撑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制度机制。”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工作会议指出。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