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结算利率“天花板”再降!谁家超标,曾经“大户”
继银行存款理财和普通型、分红型寿险产品之后,“降息”的风吹到了万能险身上。
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家险企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从今年1月起,万能险结算年化利率不超过4%,到今年6月应进一步压降,或将视情况分为3.8%和3.5%两个上限档位。
这是继2020年万能险结算利率告别5%时代后,又一次下调“天花板”,可在险资配置承压背景下给险企更多喘息的空间,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从近年监管指导连贯看下来,规范险企产品设计和营销、引导长期投资之意也十分明确,同时引导行业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强化质量管理。
事实上,曾一度风光无限、扮演险资举牌“弹药库”角色的万能险,近年在监管规范和市场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已逐渐回归理性。眼下谁的利率还“超标”?曾经的万能险“大户”现今如何,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PART
01
万能险利率继续“坐滑梯”
谁还在高位?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降息潮”席卷银行保险业:银行存款利率三连降、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降至2%以内,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从3.5%切换至3%。进入2024年,即便在“开门红”时期,降息步伐仍未停止,中小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保险这一边则是万能险利率“坐滑梯”,将告别4%时代。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保险公司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从今年1月起,万能险结算年化利率不超过4%,到今年6月应进一步压降,或将视情况分为3.8%和3.5%两个上限档位。
万能险结算利率降至4%以下有迹可循。去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时提出,保险公司演示万能型保险产品保单利益时,取消“高中低”三档利率演示,保留最低保证利益演示和万能结息利益演示两档演示产品未来的利益给付,演示利率分别不得高于最低保证利率和4%,自同年6月30日起实施。
将时间进一步拉长来看,万能险结算利率下降趋势已延续6、7年。在2017年发行高峰期,万能险年化结算利率一度高达8%,到2020年前,不少万能险结算利率仍达5%以上。2020年8月,原银保监会人身险部约谈12家人身险公司总经理及总精算师,要求下调结算利率超过5%的万能险产品。
在没有窗口指导“定价”的情况下,受市场利率下行带动,不少险企也自主地调降了万能险结算利率。“A智慧保”查询多家公司官网万能险月度结算及历史价格看到,不少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近年持续下降,2023年降幅尤其突出,部分产品结算利率甚至从“4.5%+”降至2.5%上下,降幅超过2%。从行业平均降幅看,据“13精”数据测算,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市场上1871款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平均值为3.52%,相比2022年年底下降了31个基点。其中,大型险企的平均结算利率为3.8%,中小型险企的平均结算利率为3.47%。
不过,每年岁末都是营销旺季,为了冲刺“开门红”,许多银行保险机构会提高产品利率,尤其短期产品利率,既能“吸金”又不改降息长期趋势。部分中小银行的动作尤为明显,保险公司逆势加息的不多,但产品利率保持在高位的仍有。据“13精”的统计数据,2023年12月纳入统计的922款产品中,有85款产品的结算利率超过4%,占比约一成,这些产品来自长生人寿、汇丰人寿、安联人寿、友邦人寿、国泰人寿等10余家公司。
“A智慧保”翻阅各家公司官网最新公告发现,多数公司于每月月初公布产品上月收益,去年12月结算率最高的是富德生命人寿的富德生命如意宝A款终身寿险产品,当月结算年化利率为4.8%,该公司有超过10款万能险产品上月结算年化利率不低于4%,国泰人寿上月结算利率不低于4%的万能险产业也超过10款。此外,利率始止日为今年1月1日-1月31日的万能险产品中,还有超过4%利率的,如汇丰人寿的汇丰汇增利B款终身寿险,月结算年化利率为4.5%。
PART
02
曾经的“大户”现今如何?
多家机构现金流连年承压
万能险在几年前利率高峰、发行高峰时期,一度是行业话题中心,彼时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是“举牌”。根据券商统计,以生命系、宝能系、恒大系等资本族系为代表,在高峰期举牌上市公司的规模超过2000亿元,而万能险扮演了险资举牌“弹药库”的角色,这是此后监管升级的一大主要原因。对一些中小险企来说,万能险保费能快速提升规模,如2015年开业的上海人寿,不到一年规模保费就超过百亿,其中约七成由万能险贡献。
像上海人寿这样的昔日万能险“大户”并不鲜见,综合监管和行业多方统计,2016年、2017年前后,万能险保费占公司规模保费比超50%的险企不下20家,最高的业务占比超过90%,瑞泰人寿、珠江人寿、英大人寿、中华人寿等都是万能险“大户”榜单上的常客。还有如原华夏人寿这样万能险规模曾超千亿的险企,也在“大户”之列。
但在“偿二代”要求下,包括万能险在内的高现金价值产品资本占用比高于传统产品,在狂热发行万能险的同时,许多公司的偿付能力就已预警,之后随着监管升级、发行放缓、退保增加等,不少公司连续多年承受现金流压力。
以瑞泰人寿为例,“A智慧保”翻阅其多年财报看到,2017年四季度时,公司整体净现金流出现资金缺口,主要就是因为“万能账户预期到期资产和利息收入现金流入不足以弥补万能账户退保现金流出及偿还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直到2020年,万能险退保业务造成的现金流压力才同比呈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另外从“保户储金及投资款”的增长来看,多家险企在财报中称,万能险收到的规模保费不确认为保费收入,作为负债在“保户储金及投资款”中列示。瑞泰人寿保户储金及投资款在2017年至2021年连续下降,规模从62.68亿元降至16.28亿元,2022年重回正增长,为21.49亿元。
承受现金流压力的不止瑞泰人寿一家。例如据“13精”统计,2021年,69家公司万能险产品现金流支出收入比加权均值为42.4%,最大值高达1224%,比值超100%的有9家公司,表明这9家公司的万能险产品现金流“入不敷出”。
万能险退保趋势近年仍在持续。值得一提的是,从2022年起,险企每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增加了退保额前三和退保率前三的数据。“A智慧保”从多家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看到,有公司单季度退保额总和接近百亿,多以理财类的万能险、分红险、两全险为主。至2023年三季度,万能险仍占据一些公司退保额前三或退保率前三中的一到两席。
更有一些险企没能独自“善终”。叠加股权违规、产品管理存漏洞等问题,上海人寿多年偿付能力不达标,2021年至今已连续三年未披露财报,2022年8月太保寿险以业务指导组身份进驻,帮助上海人寿化险;另一家昔日万能险“大户”原华夏人寿,也因偿付能力不足在2020年被接管,目前“变身”为瑞众人寿。
PART
03
“利差损”何解?
监管“减负”,险企也需提升能力
“巅峰期”的万能险,被一些保险公司设计成高收益、返钱快的纯理财产品并大力推广,虽其不能与险企风险成因直接画等号,但无疑曾是许多险企保费快速“进账”、营造虚假繁荣的工具。
对此,比指导“定价”更早的,是万能险专项检查和叫停快速返还类产品。2016年,原保监会对9家公司开展专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的公司下发监管函,责令公司进行整改;2017年,原保监会发文叫停短期、快速返还类的产品。这些举动均在引导保险业转型并优化业务结构,让万能险回归保险保障属性、发挥资金保值增值功能。
万能险收入增速自2016年以来已逐步放缓,在许多险企的业务结构中占比也逐年下降。“A智慧保”翻阅了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瑞泰人寿等万能险规模大或曾经业务占比高的公司2022、2023年半年报,因各家口径不同,经粗略计算,万能险收入占比多不超过20%,有的甚至只有不到1%。
对于本次“降息”,业界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进一步降低险企负债端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加大,此前降低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就是应对利差损问题打出的“组合拳”之一。
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杨峻上个月在第十四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谈到,对险资而言,通常固收票息和一定的久期策略,基本上能覆盖负债成本。但现在处于低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宏观环境下,加上短期可能有一定的利率反弹,影响了险资传统配置策略的有效性。“低利率环境给保险资产配置带来极大压力。目前我国传统险平均资产久期约7年、负债久期约16年,久期缺口较大,放大了利差损,多数中小寿险公司面临经营亏损压力。”他表示。
叠加权益市场波动,上市险企投资业绩也普遍承压。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均没有超过3%,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为3.7%。另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2023年三季度,险资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8%。而与前述三季度末市场上1871款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平均值3.52%相比,险资投资收益低于万能险结算利率,也意味着从平均值来说,一些公司要“亏本”经营万能险产品。
因此,对万能险结算利率适当下调,符合市场变动的总体趋势,虽然短期内部分险企尤其是部分中小险企的产品吸引力可能会有所削弱,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引导行业从资产和负债两端强化质量管理,提升保险公司精算、定价和风控能力。
从境外经验看,短期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波动也是成熟保险市场必经的磨砺。“没有魔法,没有诀窍。”有精算师曾指出,美日等国的公司在低利率环境下生存了较长时间,市场利率下行初期,利差缩小难免感觉阵痛,这也倒逼保险公司进行更精细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