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行业迎来千亿级投资,新技术将助推产业可持续发
首届世界储能大会现场,与会代表签署全球储能产业未来发展倡议
◎记者 俞立严 王玉晴 王文嫣
不断升温的储能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和技术进步。11月9日,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开幕,大会以“全球视野 全新储能”为主题,由宁德市人民政府、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本届大会的储能签约项目总投资金额突破千亿元,以央企为代表的多家行业企业披露了投资储能的愿景和计划。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中国储能产业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但另一方面,“一哄而上”扎堆投资,储能利用小时数不达预期等乱象和问题已经困扰储能企业。有关专家呼吁,未来可以通过优化评价体系、创新技术研发、探索商业模式等推动中国储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央企打头阵
引领储能行业千亿级投资
除了观点碰撞,2023世界储能大会也成为推动储能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宁德市举行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63个,计划总投资金额高达1191.2亿元,包括:储能电池正负极关键材料、结构件配套、智能装备等上游配套;储能电池、PACK、工商储能与家庭储能等中游产品生产;电动航空、电动船舶、光储充检、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储能技术服务等下游新应用场景,着力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在新一轮储能布局大潮中,央企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表示,中国能建已经将储能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业务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点,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以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能等“长周期、大规模、大系统”储能项目为重点,全面深化新型储能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当前,中国能建正同步大力推动重力储能、储热储冷、氢储能等领域技术创新,加速形成更多更强新质生产力。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傅振邦介绍,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与国家电网公司合作,正在宁夏宁东建设“电—氯—化耦合柔性调峰系统”示范工程,为新型电力系统拓展了新型负荷侧调节资源,成为新能源实现时间、空间解耦和长时储能的重要解决方案,在提供低成本绿电同时为化工系统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还将打造千万千瓦级风光火储氢一体化新能源大基地国家示范区。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枢刚介绍,公司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国内按照国家和各省政策要求,依托新能源开发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模式,同时在多个省份陆续启动了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在国际市场已经建成欧洲最大的电池储能项目英国门迪储能电站,拓宽了应用场景,为储能走出国门贡献了华能方案。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炜表示,从发展规模来看,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56.2%的新型储能在电力交易平台注册,三季度37.4%的新型储能参与了电力市场交易。
金炜指出,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支持新型储能技术高质量发展,推动储能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应用。他透露,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将充分发挥电网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配合国家主管部门统筹做好储能的规划和应用,与社会各方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
储能规模快速扩大
警惕“一哄而上”风险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一级巡视员苗长兴表示,我国储能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产值已接近2000亿元。2023年上半年,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苗长兴介绍,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一是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二是注重中试验证和场景牵引;三是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四是深化国际合作。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这几年不但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企业开始做储能电池,其他如地产、家电、服装、食品等行业企业,都纷纷跨界做储能。去年中国新增注册储能企业有37000多家。今年以来,再次新增5万多家。”对于储能行业当前的火爆行情,作为全球电池装车量冠军宁德时代的首席科学家吴凯深有感触地说。
吴凯表示,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全球储能电站有5000多座,发生了70多起起火事故,储能电站的火灾概率大约在1.52%,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吴凯进一步指出,系牢“安全带”,储能才能真正驶入发展“高速路”。储能的高质量发展,要稳中求进。稳,就是在安全上必须严格把关。如果安全体系不成熟的产品投入商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对整个行业和社会带来损害。
“现在很多企业都承诺说自己能做到20年、25年,循环寿命能到12000次,甚至15000次,客户和第三方如何检测这些指标?依据什么标准?目前没有定规,都是靠口头承诺。”吴凯说,当前国内储能利用小时数不达预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有让电网和能源主管部门相信,储能可以成为电网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
在吴凯看来,储能的发展,短期有挑战,但长期要有信心。储能能够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其功能和价值无可替代。吴凯建议,中国储能行业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高标准的测试与实证平台。通过半实物仿真与实证数据,做到在并网运行前就让储能得到实证验证。“让储能真正实现从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蜕变。”他说。
长时储能技术受青睐
商业模式仍须探索
“多元”是目前储能技术路线的特征。多位与会嘉宾表示,虽然目前锂离子电池占据主要市场,但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储能技术,没有一种技术可以“一统市场”。不过,长时储能下属的技术路线正成为业界关注的新方向。其背后驱动力则是,随着风光等波动性电源上网的比例增加,电网需要加强按天、甚至按季节调节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表示,随着长时储能需求的凸显,化学储能路径受到广泛关注,而化学储能中最为清洁的当属氢能。氢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存储、运输难度大,可以通过将氢转化为其他化学物质例如氨、甲烷等,来进行存储和运输。未来,预计氨将是解决氢能产业应用的关键。吴明红团队攻克的难点就是寻找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在温和条件下高效稳定合成氨。
加利福尼亚州在全美新型储能装机量排名第一。加州能源委员会顾问田清对记者介绍,目前锂电池是市占率最大的技术路径,但它只是短时储能的手段。液流电池、锌电池等可以满足10至100小时的长时储能需要,更长周期的季节性调节可能会需要氢能。“加州正在对长时储能进行大量投资,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州或联邦基金投入到长时储能领域。”
如何让储能融入电力市场、打通商业模式,也是市场关心的问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储能分会副秘书长张健对记者分析,目前独立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可归纳为四类:第一,为新能源电站提供储能容量租赁服务,获取租赁收益,为当前大部分共享储能电站的主要收益来源;第二,通过双边协商、双边竞价及单边调用等模式与新能源发电企业进行中长期电力交易;第三,参与电力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获取辅助服务收益;第四,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实现峰谷价差套利。
张健认为,工商业储能盈利渠道有峰谷套利、能量时移、需求管理、需求侧响应、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电力辅助服务等。“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状态下的盈利模式,每个地方政策不一样,盈利模式和能力都会有偏差。”张健表示,未来除了降本增效、技术创新突破之外,还是要继续深化改革电力市场,多元发展储能技术路线,鼓励资本有序进行储能产业的投融资等,让储能真正成为一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