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降费大势所趋 谁能继续笑傲江湖
近日,首批基金公司上半年营收业绩披露,有人欢喜有人愁。管理费是基金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公募基金降费潮来临,如何持续实现营收增长成为摆在各方管理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基金公司需要强化内部成本约束与绩效管理,但仅靠节流并不足够;另一方面,要打造差异化产品、拓宽收入来源,通过好的产品、好的持有体验拓展公司管理规模,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中期业绩披露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逐渐进入密集披露阶段,首批公募上半年盈利情况浮出水面。截至8月17日,诺安基金、东兴基金、财通基金等5家基金公司的上半年营收业绩“亮相”。
8月16日,大恒科技披露半年报显示,其参股公司诺安基金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97亿元,净利润达1.62亿元。8月11日,东兴证券披露半年报显示,其全资子公司东兴基金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014.23万元,净利润达1502.71万元。
对于公募来说,基金管理费用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公司的营收业绩往往与基金管理规模有着密切联系。东兴证券在半年报中表示,得益于管理规模的快速上涨,东兴基金收入、利润指标显著增长。
在近期降费潮之前,公募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取1.5%的管理费率,该类型基金规模的变化,对基金的营收和利润影响较大。
8月5日,国海证券披露半年报显示,参股公司国海富兰克林基金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37亿元,净利润达9846.59万元。此外,财通基金、华夏基金上半年的营收业绩也于近日公布。其中,华夏基金上半年实现营收37.11亿元,净利润10.75亿元。
重在提质增效
自2023年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出手降费,进入下半年,公募开启一轮集中降费潮。“管理费作为公募基金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降低费率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公司收入产生一定冲击。”资深基金评价人员、杭州闻基之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闻群表示。
Wind数据显示,自7月10日首批头部公募机构开启降费以来,截至8月17日,参与降费的公募机构已突破60家,数量占全市场公募基金公司数量的四成以上。参与降费的公募产品多为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数量超过2100只。
某小型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降费对于依赖主动权益型基金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对公司的营收影响很大。“在经营提质增效方面,基金公司需要精简优化内部人员,强化内部成本约束与绩效管理,建立与经营成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他表示。
闻群表示,在降费潮下,基金公司应提质增效,一方面,规模仍然是基金公司的生命线,而规模的增长,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投研实力的不断夯实和持续提升,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另一方面,应研究推出更多浮动费率创新产品,在丰富投资者选择的同时,实现投资者与管理人共赢。此外,基金公司也需在打造差异化产品、拓宽收入来源、降低运营成本、完善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