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板”过会量寒意渐深 IPO审核趋紧 消费首当其冲
对于诸多正在备战IPO的消费类企业来说,这个骄阳似火的盛夏却有一些“寒凉”。
“IPO上市标准收紧了,企业上市难度整体加大。尤其是消费类公司,除非是行业龙头,否则基本没有登陆双创板的希望。就连元气森林,也已经考虑转战港股了。”某头部券商资深保代陆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陆为手头有多个项目正处于主动搁置状态,“先等一等吧,现在摸不清底线是什么。如果实在双创板上市无望,那就只能让企业另做打算了。”
从另外两位受访的投行保代的表述,以及近月来过会项目数据来看,陆为的上述说法也能得到佐证。
根据Wind,截至8月13日,8月以来过会的双创板项目总共只有5个,去年同期为14个;7月,创业板和科创板过会项目分别为4个和2个,去年同期却高达29个和5个。换句话说,科创板和创业板过会项目,8月1日-13日之间不足去年同期四成,7月更是不足去年同期的20%。
从新上市公司家数来看,今年与去年并无太大区别,甚至6月以来的新股IPO数量较1-5月出现明显改善。但若将目光转至过会项目数量,情况则大不相同。
根据Wind,截至8月13日,2023年以来过会的IPO数目共205个,较去年同期足足减少了94个,而在科创板设立后的2020年和2021年,当年1月1日-8月13日的过会项目数量均在270个以上。这意味着,年内IPO过会项目创下科创板设立以来新低,且不足去年同期七成。
“低过会模式背后,是上市节奏的把控和相对收紧的上市要求。”有券商投行保代告诉记者。上市要求的收紧在不同板块之间的表现有所差异,主板更多显现在对利润要求的提升上,“我们报项目时,去年利润6000万元可以试一试,8000万元比较稳妥;今年利润8000万元才敢一试,1亿元以上才算稳妥。”上述保代直言。
而对于科创板和创业板来说,IPO标准的收紧则在板块属性的强调上更为明显。“我手下有个创业板项目被劝退了,主要原因是其营收中的物流行业收入占比超过了35%,被视为缺少创新性。放在过去,这一项目被视为‘擦边创业板’,可以冲一冲,但在板块属性强化的当下,就只能遗憾退出了。”陆为告诉记者,在他的建议下,目前该公司已经暂停上市计划,集中精力做大利润,争取未来实现主板IPO。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12月起,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系列文件,加强对新股IPO板块属性的要求,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引第6号——保荐业务》《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引第1号——保荐业务现场督导》等。自此,科创板、创业板板块属性要求即明显提高。因而,不同投行保代因其所做项目数量、项目行业侧重点等不同,对近期创业板和科创板对板块属性的要求是否进一步加强感受程度存在差异。
不过,从过会数量来看,年内双创板上市标准似在收紧。
科创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次年1月1日-8月13日的过会项目达到92个,2021年和2022年年初至8月13日的过会项目数量有所下降但均在75个以上,而2023年以来截至8月13日的过会项目却只有24个,仅为往年最低水平的32.00%。
创业板与之类似,2021年和2022年1月1日-8月13日的过会项目分别为134个和125个,今年却只有85个。
“过会项目减少,更多可能是为了调控上市节奏。在资本市场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新股IPO数量,以让更多资金流向存量个股,继而保持二级市场的相对稳定。”受访人士均持类似观点。
此前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之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就如何提振投资者信心对业内专业人士采访,有经济学家亦明确表示,控制新股IPO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急效果。
“利润指标要求和是否符合板块属性的判断本身具有一定弹性,不同年份、不同资本市场环境下有所差异实为正常。近期主板利润和科创板、创业板板块属性要求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是IPO收紧的体现,但并非IPO收紧的关键所在。”一位投行保代告诉记者,当前IPO收紧的重点在于两点:一是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实现上市的难度增大,二是消费类企业A股上市基本被按下暂停键。
根据受访人士分析,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而是专门为特殊行业的明星企业开辟的绿色通道。
按照要求,符合第五套标准的企业需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引领技术”,这类企业即使处于研发阶段而未产生收入也可能实现科创板上市。
实践中,截至8月13日通过该标准成功上市的20家上市公司中,19家属于生物医药行业,另一家来自生物医学工程行业。
“由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本身要求很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望尘莫及,选择该标准上市的企业本身很少,因而其收紧带来的影响相对有限。当前IPO收紧影响更大的是消费类企业。”陆为告诉记者。
消费类企业收紧到何种程度?
根据陆为透露,除非为质地优良、利润稳定、非常知名的行业龙头,否则上市基本无望。“以食品行业为例,成立20多年,花生油行业的强势龙头鲁花集团可以试一试;2006年成立,饮料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元气森林则基本没戏。”陆为坦言。
他同时表示,消费类企业上市困难,并非仅针对吃穿住。包括诸多医美公司在内的不具有明显科技属性、创新属性、“专精特新”特色的大消费类企业,目前上市难度都很大。“我和我的同事们手头有多个医美项目,现在拿捏不好尺度,不敢推进,准备先等等看。”
从IPO撤回数据来看,根据Wind,截至8月13日,6月28日以来撤材料的43家企业中,即有调味品行业知名公司紫林醋业、隶属于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宠物行业名企福贝宠物和家居建材知名企业三威新材。此外,纺织企业浙江中鼎和北江纺织也于6月底被终止审核。
在多位投行保代看来,仅从公开数据角度,或难以窥见IPO审核标准变动对消费类企业上市影响的全貌。IPO收紧对企业上市的影响体现在多个阶段:首先,尚未受理的企业,除行业龙头以外基本不再受理;其次,已经受理的企业,通过窗口指导建议撤材料;再者,进入发审阶段的企业,暂缓表决;此外,个别过会的企业,可能会推迟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