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须把握好长短期利益“平衡术”

近期,监管部门召开座谈会摸底保险行业负债成本,并就“降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进行讨论。由于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是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挂钩的,降低评估利率意味着险企面临同步降低产品预定利率。记者在业内交流了解到,保险公司对此有些顾虑,主要担心预定利率降低后产品竞争力下降,增加产品销售难度。

这些担忧的背后,是各公司对短期销售业绩承压的顾虑。但是,从经济金融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下调利率已是大势所趋。各保险公司管理层要调整思路,理性应对周期切换,把握好长短期利益“平衡术”。

产品预定利率已是“必选项”

实际上,在监管方面引导推动下,保险业近年也在逐步下调预定利率。比如监管部门2019年对高预定利率年金保险、2020年对高结算利率万能险,以及2022年对增额终身寿险均作出了一些调整要求,推动普通型年金产品的预定利率从4.025%降低到目前的3.5%,分红型、万能型产品收益率也相应下调。

不过,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险企投资端收益率持续下滑,上述负债成本水平依然给险企成本管理带来压力。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环境复杂的局面下,保险公司也不得不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降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也因此成为必选项。

当然,降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会给险企带来销售压力。长期以来,一些保险产品是靠锁定比同类型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更高的收益率而被消费者青睐。多位受访保险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担心降低预定利率之后这种比较优势减弱,从而影响保险产品销售达成。

短期内,这种销售达成减弱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保险销售人员和保险消费者都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但是,险企管理层和股东方不能因为这些顾虑而延缓行动,一定要下定决心迎接挑战。实际上,在监管部门引导下,有些公司已经开始调整,比如新发行的普通年金型产品预定利率主动由3.5%的监管上限降至3.0%。

这背后,是险企管理层和股东方对长短期利益的“平衡”。业内人士认为,前些年,个别险企管理层和股东方为了追求公司发展速度,采取过激进定价策略。一方面,“宽进严出”的理赔政策给公司带来大量投诉,另一方面资本金消耗过快,偿付能力触碰甚至低于监管红线,迎来停业整顿。这些都是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导致长期经营停摆的体现,得不偿失。

适应环境变化 转变发展思路

受访人士认为,险企到了转变发展思路的时候,过去的激进策略与当下及未来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都不契合。险企管理层和股东方都应该接受住短期业绩压力的考验,适应经营环境变化,通过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取得长期利益。

实际上,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同业竞品也面临同样的收益下行压力。近年来,银行存款、银行理财、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已跟随市场变化,下调收益率。2022年,国有大行两次下调个人存款利率;受股市低迷、债市震荡影响,银行理财市场净值短期回撤、破净数量明显上升;股票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净值也均出现下滑,主流类型的权益类基金2022年平均收益率告负。

去年末以来,一些年金保险、终身寿险产品由于预定利率优势,备受消费者追捧,实现了一些存款、理财“搬家”战绩。

随着预定利率的下调,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将更趋向于同等收益水平竞技,更考验保险公司的保障属性挖掘能力和长期资产配置能力。保险公司及其从业人员都需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这一变化,并且加强消费者引导,让保险消费者逐渐接受这种调整。

业内人士预判,降低预定利率的动作不会等太久,或许上半年就会发生。基于此,一些保险销售人员已经在朋友圈开始“炒停售”,对部分预判可能停售的保险产品进行大力宣传,吸引消费者购买。对于这种行为,保险公司需要约束自家销售人员合规销售,消费者也需要根据自身资金安排理性配置。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