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上架秒光 存款定期化趋势显现
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4.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石诗语
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多家银行出现部分定期类存款额度紧张的情况,尤其是利率较为可观的大额存单产品更是出现上架“秒光”的现象。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今年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避险情绪加剧,居民储蓄意愿增强,保本保息的定期存款产品成为部分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存款定期化趋势渐显,银行净息差承压。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在进行负债端成本管理时可多措并举,且未来随着经济活跃度上升,消费需求恢复,居民对存款等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偏好也将重新上升。
定期存款备受青睐
日前,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多家银行出现部分定期类存款额度紧张的情况。
“大额存单产品很受欢迎,尤其是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由于额度有限,最近这几期都是开售后5分钟之内就被抢光了,有一次一分钟就售罄了。”北京西城区某股份行理财经理朱荣说。
记者查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手机银行APP时发现,普通客户可购买的3年期大额存单均显示售罄或没有剩余额度。还有多个银行的手机银行APP显示暂无大额存单产品,仅有部分待转让的存单可以购买。
虽然部分银行提高了大额存单的购买门槛,但依然“一单难求”。例如,有银行限制只有该行白名单客户或新客户才可以购买;还有银行将起购金额由20万元调整至3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大额存单市场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在部分银行“抢不到”的同时,还有一些银行面临“卖不完”的窘境。有部分股份行,由于存单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因而剩余额度较多。
银行净息差承压
对于定期类产品销售紧俏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方面,由于目前银行理财打破刚兑,收益率难以保证,加之今年以来权益市场、债券市场波动较大,理财产品“破净”时有发生,保本保息的定期产品受到更多投资者青睐;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大额存单产品和同期限的普通定期产品相比利率较高,且具有可转让、可抵押的功能,在保证收益的同时,还兼顾了较好的流动性,因而销售火热。
此外,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或也是导致部分定期存款产品“难抢”的一大原因。央行10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4.8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此外,央行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8.1%。但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却为了将存贷比控制在合理区间,限制部分定期产品的释放额度,于是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为降低负债成本,定期存款利率频频下调,这一定程度上反向刺激了客户对定期类产品的需求,多数客户想在下一次调息之前尽早购买,锁定收益。
据了解,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强了银行负债成本的刚性,叠加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进而使得银行净息差承压。目前有部分银行采取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压降中长期存款占比的应对措施,优化新增存款结构。
负债成本管理可多措并举
限制额度和下调利率是银行控制负债成本的常规手段。记者统计发现,以三年期大额存单产品为例,该类产品利率在近两年经数次下调之后,目前国有大行利率一般在3.1%左右;股份制银行利率略高,多数利率在3.25%至3.4%之间;城商行、农商行同类产品利率更高,可达3.5%左右。
据了解,大额存单利率或将继续下调。“去年到现在利率调整了5、6次,目前三年期20万起存的大额存单利率降至2.9%,未来是否还会下降不太确定,不过现在存款利率整体处于下行通道。”招商银行海淀区某网点理财经理说。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大额存单平均利率整体仍可能会向下,从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下调是必然趋势。银行负债端成本管理可多措并举,可通过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水平、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加快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增强揽储竞争力。还可加快信贷投放,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息差收入,降低负债端成本压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存款定期化与宏观经济和市场波动的大环境有关,未来随着经济活跃度上升,消费需求恢复,居民对存款等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偏好将重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