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纷纷亮相高交会!瞄准中国新兴产业和市场继续发

除了各路首秀新品抢尽风头、多场高端论坛引人注目、一众明星科技企业攒足了人气之外,今年高交会上,多家外资企业展示的专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技术和产品同样受到了许多观众的驻足。

记者在高交会现场采访了解到,针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市场需求,不少参展的外资企业都展示了能助力中国社会环境治理、产业提质增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这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国市场巨大的吸引力和完备的产业链所带来的全球话语权。

记者在本届高交会上采访了多家外资展商了解到,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没有动摇,中国市场仍是许多外资企业业务版图上的重中之重,不少企业还将持续加码中国。

外资企业纷纷携核心技术和产品参展

“我们的业务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我们已经计划将设备组装的生产线搬来中国。”纽若斯涡轮机械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崔卓健对记者表示。纽若斯公司总部位于韩国,主要从事高效环保型空气悬浮离心鼓风机/压缩机的研发和生产,应用于水环境治理方面。崔卓健介绍,这款鼓风机的技术核心是“机核”,公司打算将来把这种技术引到中国来。


同样在中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西班牙企业拉斯彼欧智能装备公司则正好踩准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背后汽车电子大发展的产业红利,使其在中国的业务跑出了“加速度”。拉斯彼欧智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从事PCBA插针机的研发生产,并提供高速插针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轨道交通、通信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公司大客户经理张楠对记者表示,由于自动化设备的工艺发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国内自动化设备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设备在稳定性、精度方面的积累还不够,而公司凭借在汽车电子方面30多年的积累,正好赶上了中国的这一产业风口。“随着新能源汽车越发集成化发展,对我们这类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总公司正是看中了中国在新能源车方面领先全球,就在2018年来中国投资建厂了,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中国的大客户。”张楠表示。


也是瞄准了中国自动化行业发展,瑞士企业堡盟电子早在2008年就进入中国上海,开设了中国首家分公司。据介绍,堡盟电子的产品业务主要涉及传感器、运动控制、视觉技术、过程仪表四大块。“国内近5-10年才有自动化这个概念的,而且国家近年也在大力发展这个领域,未来这块市场还是个蓝海。”堡盟电子有限公司展位上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生产研发不在国内,但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占比也有四分之一。


记者采访了解到,本届高交会的不少外资展商都是“熟客”,他们不仅参加高交会,还会参加其他细分领域的大型展会,这些企业大多已经进入中国进行本地化运营了多年,也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个阶段。“中国现在在大力发展硬科技产业,像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我们这种技术类企业来说是个好时代。”张楠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0037.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6%。另据商务部公布,外资企业在华经营总体良好,2021年营业收入增长16.3%,利润总额增长11.3%。其中,美、欧、日、韩企业的利润分别增长了45.4%、13.2%、20%和71.8%。

外资瞄准中国广阔市场

中国市场巨大,几乎是所有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首要理由。

“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我们的客户在这方面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所以我们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崔卓健对记者表示,一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经过了飞速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后,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性,因此也开始在这方面下大功夫,由此所带来的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整个水处理行业的设备相对老旧,对能源的消耗也比较大,因此急需更换技术含量更高的设备,这也给他们这类技术相对领先的企业带来很大的机会。崔卓健表示,公司今年开始在上海投资建厂,将会分三步走:第一阶段是在上海工厂进行设备组装;第二个阶段是明年将三分之一的产品线牵至中国;第三个阶段是再把剩下的产品线迁过来,还会在中国进行部分的技术研发。

一边是投资建厂投入新产能,另一边则是招兵买马、产能全速前进,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可谓热火朝天。“我们从去年开始,订单量又在逐渐上升,所以去年以来,我们的工厂产能一直处于饱和的状态的。”张楠表示,公司一直根据订单的状态在不断招人,目前无论是市场方面的人才,还是一线员工,都处于扩招的状态。

张楠坦言,虽然公司总部在欧洲,但欧洲的产能已经非常饱和了,订单也已经排到下半年。而且随着欧洲资源成本的上涨,有些订单也需要转到中国来做。加上中国新增的市场体量比欧洲更大,所以对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机会。

市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作为“外来和尚”,除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之外,外资企业还想要一个优质的营商环境支持。“我们这次在上海金山区投资建厂,是包下了三分之二个工业园的,我们跟地方政府首先提出的就是,营商环境一定要好,各个部分对我们办理的一些手续开展的工作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崔卓健表示,大部分的外资企业都会守好本地的规矩,只是希望不需要过多分心到其他工商税务等杂事上,而是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张楠看来,国家对CPI的调控能力很重要,中国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让她感到非常有信心。“我们的经营成本整体来看是比较平稳的,在疫情期间,开发区还给我们一些租金优惠和补偿,我们能在当地招到人、客户资源也相对稳定,这为我们在国内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贸促会编写的《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近九成外资企业对获取经营场所、市场准入和纳税评价“较满意”以上;近九成外资企业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实施情况、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减税降费政策满意度较高。

各路外企仍将持续布局中国

作为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中国一直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在多个制造业领域扮演主导角色。但在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的这几年,“供应链转移”的担忧却时常见诸报端。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在讨论:外资企业和它们的供应链是否会选择其他方向?

“其实要看如何理解‘撤出’,因为人工成本高转移到东南亚等地方去,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经济现象,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资金的逃离,实际上,那几个产能迁去东南亚的大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非但没有减少,还在其他方面进行新增。”崔卓健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很多韩国企业都要对中国进行投资,只不过是采用不同的形式进来。“据我了解,三星是增加了半导体在中国的投资的,整个集团未来三年已经计划追加其他领域的投资了。”崔卓健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财经评论员谭浩俊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随着中国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供求关系发生重要转变,以及国际形势的快速变化,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也正在出现积极转变。传统、低端、粗放的制造方式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特别是资源、环境的变化,让很多原本属于外资引进范畴的项目、企业,面临淘汰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和项目需要向外转移。

在企业看来,这种转移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反倒是一个机遇。“其实搬走的企业大多都是一些落后产能的,这更有利于中国引进更多像我们这类技术含量高一点的产业,比如要发展芯片、新能源等,都是个不错的机遇。”

事实上,在一些企业产能迁移的同时,也有新的产能进来。比如,特斯拉研发创新中心的落户、施耐德电气四大研发中心的设立、西门子中国及东亚总部的成立、达索公司亚太总部从东京搬到上海以及高通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同时设立研发中心等等。

谭浩俊认为,如今只不过是一些外资的项目和企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被淘汰了,与“外资撤离”毫无关系。如果要说“外资撤离”的真相的话,那就是利用外资转型升级,利用外资已经从加工厂转向实验室。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