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承诺收益等违规的时代 私募基金如何赢得人心

随着近年来居民理财的浪潮,以资金为主体的投资者投资行为越来越频繁。在此背景下,不仅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快速增长,专注于高净值个人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也持续上升。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私募基金已先后突破16万亿元和17万亿元,最新达到17.89万亿元。但需要注意的是,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私募基金相比,管理人数量不升反降。此外,由于违规,甚至频繁侵犯投资者权益,一些机构屡遭监管并被发放“红牌”。那么,放眼当下,私募基金如何才能赢得投资者的心呢?

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是持续的

在这一年中,又有三家私人基金经理因违规而被处以监管罚款。7月19日,中国资产管理协会对盛尚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新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天兴资本有限公司三家机构及天兴资本三名相关责任人作出六项纪律处分决定。

从三家机构的违规行为来看,存在未审慎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审查要求、高管违规兼职、未如实填写管理人登记信息、违规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不流失、违反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向盛尚资本、新沃股权投资发出书面警告,要求该机构限期改正,暂停其私募产品受理三个月。相比之下,天兴资本受到的处罚更为严厉,不仅被公开谴责,还被暂停接受私募基金产品备案6个月。相关责任人白、也遭到公开谴责,并被要求参加强制培训。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上述罚款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今年以来对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相关责任人开出的罚款中的一小部分。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7月22日,年内共发布纪律处分决定书、送达纪律处分决定书公告、送达纪律处分事先告知书公告31份,相关罚款中提及的违规行为大多与上述类似。

深交所金钟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认为,私募机构管理问题主要有保底、违规兼职、违规适度两个原因。一方面,内部管理混乱。由于私募不同于公募机构,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合规管理普遍被轻视。很多私募关注的是绩效管理,管理重心的转移导致看不见的问题变得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投资者教育,多数投资者在购买私募基金时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导致很多私募机构存在违规操作的市场空间。

私募网络财富管理合伙人郭伟也指出,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普遍较少,团队建设不是特别完善,主要精力用于投资研究,缺乏专业合规团队支持,合规意识薄弱,合规意识不足。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CIFI)对私募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和监管力度不够,违规私募成本较低,使得部分机构运气不佳。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披露的数据,2021年以来,截至7月22日,共有754家私募机构因主动注销、依公告注销和协会注销被注销,创下近四年同期新高。回头看,2018年至2020年同期的注销数据分别为457笔、663笔和610笔。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年内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连续突破16万亿元和17万亿元,上半年增长12.02%至17.89万亿元。然而,在管理规模大幅提升的同时,私募基金经理的数量却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24476人,较2020年末的24561人减少85人。

为什么管理规模与存续机构数量背道而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有小机构的无奈。

郭伟认为,机构规模和数量的逆向发展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监管的收紧会增加私募的生存成本,使中小私募越来越难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资源向头部私募倾斜,强者依旧强的局面将愈演愈烈。

在龚涛看来,私人基金经理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监管要求越来越严格,管理成本上升。小规模的私募无法保证自己的利润,只好退出。二是近年来一些不规范的行业组织被清退,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私募经理也被清理。股票清仓、实债的股权投资基金经理很难生存。整体来看,未来私募机构会越来越集中,头部企业规模会越来越大,小机构生存难度会越来越大。

一家中型私募渠道的负责人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全行业有2.4万多家机构,但在庞大的基数背后,目前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大多还处在生存线上的边缘。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不具备良性循环能力的中小机构选择退出。当然,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就是整个行业已经逐渐从野蛮生长的初始阶段过渡到有序融合的阶段,未来必然会变得更加成熟。

除了行业本身的发展,对于计划布局私募基金的投资者,龚涛认为投资是长期的,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是私募管理的核心。在正式购买之前,投资者需要多学习,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在校准业绩的同时,也是充分了解产品投资和市场趋势的重要一课。

郭伟还建议,从长期业绩和核心投资研究团队来看背景、核心人物投研经验及过往业绩、熊市行情下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产品的风险等级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挑选符合投资者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长期业绩优异,投研团队实力雄厚,核心人物过往业绩出众,且经历过熊市洗礼的产品或者管理人进行投资。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