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落户北京门槛让部分本科一线城市“放下身段”吸引人
落户北京的门槛已经放宽到一些本科一线城市“放下身段”,吸引人才
作者:郭金辉
【魏华英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得才者得天下,各地区对人才更加重视,所以未来各种利好政策会不断出现。过去主要从管理的角度考虑人才引进。现在,从需求和服务的角度来看,人才应该得到很好的服务和留住。]
一向严格户籍管理的北京也改革了引进毕业生政策,将部分本科生纳入人才引进范围,对国内7所顶尖大学和“双一流”学科的毕业生实行“精准引进”。
近日,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提出全国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以及北京市内高校和北京市外“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申请用人单位引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才系副教授魏华英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办法》扩大了引进毕业生的范围,部分院校将学历门槛从研究生降低到本科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北京放宽了落户条件。北京仍然需要优秀的毕业生,并且对他们有一套筛选标准。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北京发展方向的人才才能引进。
从《办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北京此次改革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指标管理模式,只是根据北京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指标分配进行了微调。将国内7所顶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和建筑学科“双一流”硕士研究生纳入单独计划,意味着这些人才不能占用稀缺的落户指标,从客观效果上可以起到增加落户指标的作用。
复旦大学全球科技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我国主要城市老龄化正在加速。考虑到老龄化和城市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正在以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环境吸引人才。
北京放宽毕业生引入条件
《办法》发布前,北京实施了《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管理办法》 2018版。魏华英表示,与2018版相比,《办法》对申请人的学历、年龄、资历进行了调整,并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放宽。
学历方面,之前的文件中说,只有文化、体育、郊区用人单位才能适当引进本科毕业生,其他引进单位的毕业生原则上要有研究生学历。现在,北京市内高校和北京市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都可以申请。同时,细化了文化、体育、郊区用人单位的岗位介绍、学院要求和学历。
年龄方面,之前的文件要求引进的本科生一般不超过24岁;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27岁,教育医疗系统引进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超过30岁;博士生一般不超过35岁。目前的年龄要求是,本科生原则上不超过26岁,研究生不超过30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学历方面,以前的文件要求应届毕业生,现在文件延伸到毕业两年内首次就业的毕业生。
“北京的改革确实比以前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态度也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决。对人才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把毕业生视为人才储备到把他们视为有价值。人才资源,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华英说。
姚凯认为,本科生不是高端人才,而是基础人才。即使是顶尖大学的本科生,也是比较好的人才资源。现在一些特大城市把人才引进范围扩大到一些优秀本科生,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老龄化加速,而深圳这样的年轻城市则收紧了人才政策。在引进人才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质。
魏华英认为,北京虽然扩大了人才引进范围,但并不意味着北京落户条件降低。申请人资格调整后,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大范围的选择,在优中选优,选择更合适的人才。
指标管理的方式没有改变
近年来,北京市根据严格控制人口的相关要求,逐年减少大学毕业生和非京籍毕业生留京计划。201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宣布当年进京目标降至1万人以下,除特殊项目外,常规引进控制在9000人以内。
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几年北京入京指数没有明显增长,目前北京入京指数仍在1万人左右。
《办法》没有明确提出增加进京指数。要求按照统筹规划、提高质量、保证重点的原则开展毕业生引进工作,精准引进、分级管理,微调指标分布。
《办法》第五条提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市政府确定的进口规模,制定年度指标分配计划,按照支持城市发展战略、实施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城市运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需求、支持郊区、硬产业、基层发展的原则进行分配。
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将国内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跻身世界大学200强的毕业生,或建筑学科“双一流”硕士毕业生纳入单列计划。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高新技术产业、“两区”建设重点落地项目、市级“服务包”企业、重点税源、重点引进、重点培育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等。在招聘这些毕业生时可以不受结算指标的限制。
在北京的政策解读中,明确了中国有7所大学属于世界大学200强,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规定为优秀毕业生提供了特殊渠道,方便重点企业用人。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利好,实质上也可以多增加一小部分用人的指标,能够让北京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一线城市也存在人才竞争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纷纷掀起了人才争夺“大战”,推出了各种吸引大学生落户的“低门槛”政策,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受到城市规划、人口规模控制等影响,并没有加入人才争夺之中。
“北京、上海也存在与新一线人才竞争的压力,杭州、苏州、成都等城市的人才政策也都很有竞争力。所以北京、上海也会推出一些有竞争力的政策和环境来吸引人才。”姚凯说。
去年9月,《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发布。
之前“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姚凯建议,由于名校培养的学生也不是个个都优秀,城市引进人才重点看人才素质、潜力和贡献,而不是只看身份。同时要适度注意,类似的人才政策有可能会引起房地产市场的连锁反应,由此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的预期性上涨。
魏华颖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各个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都在加强,所以在未来各种利好的政策会不断出现。过去主要是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人才引入,现在则要从需求和服务角度,把人才服务好,把人才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