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在即 碳期货市场建设加快
中国碳排放权现货交易指日可待,碳期货市场建设也在加快。近日,中国证监会表示,为配合碳现货市场的发展进程,证监会积极引导广州所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规划,加快碳期货市场建设。很多机构认为,“双碳”目标正在重塑很多行业的投资主线,将带来年均一万亿元的市场投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机构和上市公司经常抓住新的机会。
“双碳”目标下投资主线变化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已进入启动倒计时。生态环境部此前表示,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国家碳排放权登记制度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生态环境部也组织了网上交易模拟测试和真实资本测试,正在进行网上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计划在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网上交易。
自2011年以来,中国先后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交易试点。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试点阶段的碳市场已覆盖20多个行业和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共覆盖碳排放4.4亿吨,累计营业额约104.7亿元。
关于碳期货市场建设,中国证监会发言人6月18日表示,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指导广州研究所开展广泛的研究和论证,完善合约规则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期货品种。
TF证券指出,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8%。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由于中国工业规模巨大,转型初期,碳中和过程中会出现巨大的投资缺口。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碳调峰和碳中和所需的资本投资规模约为15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元至7.5万亿元。
据长江证券分析,"双碳"目标正在重塑各行业的投资主线,同时也带来投资主线的变化。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光伏投资价值突出,优质企业有投资机会。
上市公司和机构行为频繁
在碳中和的愿景下,各种投资渠道不断涌现。其中,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信息通信、数字化成为投资机构关注的焦点。比如高淳资本已经开始在碳中和领域布局整个产业链,累计投资近500亿元。该公司在新能源技术、材料和工艺等新的绿色基础设施领域规划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和芯片的上下游产业链。
在全国碳市场即将上线的背景下,各领域上市公司的布局最近一直在不断移动。6月17日,GCL能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旗下相关项目已完成碳市场研发。
近日,宇能控股表示,计划利用自有资金5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以国家重点碳相关产业为依托,以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服务为重点,打造碳资产托管平台、碳市场咨询服务平台和碳金融服务平台。6月14日,北青华能宣布旗下子公司潍坊润通、郑州能源、北空世方与常州融坦签署《“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动计划》,潍坊润通将其CCER及所有相关权利转让给常州融坦,总成交价720万元。陶氏科技近日披露,公司计划实施碳材料资产整合。
与此同时,银行、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布局碳中性领域,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信贷等碳中性金融产品相继落地。根据同花顺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上交所、深交所共发行碳中性债券89只,总发行规模1046.4亿元。其中,风电、光伏、水电、绿色建筑、轨道交通等绿色低碳项目成为重点方向。
根据AVIC证券的分析,一方面,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增加了碳交易的区域范围;另一方面,随着第一批发电企业运营机制的成熟,未来中国碳市场的覆盖面将逐步扩大,预计最终将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航等多个行业。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排放控制覆盖企业的增加以及碳交易市场的逐步成熟,碳交易规模有望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