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基金嘉实等爆款产品“再现江湖”银行深度参与基金销售

原标题:爆款产品“再现江湖”银行深度参与基金销售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几年基金规模爆炸式增长,让基金机构意识到优质的基金产品可以实现引流和客户。特别是对银行来说,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转型的背景下,优质基金可以快速“移动”客户存款,更好地实现客户留存。

近期市场向上波动,公募基金发行市场悄然回暖。很多新基金,包括嘉实的领先优势,短短几天就被大量基金追捧。在市场反弹中,公募基金再次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得益于各基金销售机构的努力,爆发性基金也“再现”了。

面对互联网渠道的压力,银行渠道正试图通过捆绑大中型基金公司和增加基金销售评估来增加资金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金机构意识到,好的基金可以流失客户,帮助留住客户。

银行“圈定”优质基金资源

爆款基金“再现”。由E基金王成管理的E基金,在夏季举行了一年,最近宣布成立公告,称该基金已募集两个交易日,已有8.9万投资者认购,认购金额129.25亿元。记者了解到,该基金推出全渠道销售,仅在华夏银行的销售额就超过100亿元。

与此同时,由嘉实基金Value Style的投资总监张金涛管理的嘉实的领先地位在5个交易日内达到79.05亿元。据公开信息,该基金选择中国银行进行单通道销售,已有6.32万投资者认购。

总的来说,与之前通过全渠道销售实现巨额认购的基金发行不同,最近的爆发性基金主要依靠单一银行的大力销售。业内人士表示,银行更重视理财业务,并打算增加基金销售的市场份额。

近日,招商银行与多家基金公司联合推出了“杨招募计划”。首批34家公募基金公司的183名基金经理入围,基金经理的专业方向涵盖股权和固定收益。对于入围“招阳计划”的基金经理,招商银行将在初始定制、持仓推广、五星评选、配套资源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

记者还了解到,一家商业银行最近与11家基金公司达成合作,倾力发行这11家基金公司的产品。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积累了相当大的客户所有权基础。得益于庞大的客户群,银行有能力打造大型单一基金。”华南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银行越来越倾向于与大中型基金公司合作,选择明星基金经理发行产品,部分银行直接绑定了总部基金公司的资源。在这种趋势下,大型基金公司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公募行业的强势和两极分化局面将进一步加快。

应对互联网渠道的挑战

事实上,银行最近增加了对财富管理的投资,正是为了应对互联网渠道的强大影响。

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渠道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约占总销售渠道的60%;非基于商品的银行渠道所有权占所有寄售渠道的不到60%。而互联网渠道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以及非商品型持股的规模,已经占到了所有代销渠道的20%以上。但过去银行持有资金的比例已经超过80%甚至更高,说明银行在资金代销领域的绝对优势已经减弱。

渠道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基金持股量最高的前五家机构中,互联网巨头占有两个席位。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方面,招商银行以6711亿元排名第一,蚂蚁金服5719亿元排名第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田甜基金排名第三,分别达到4992亿元、3794亿元和3750亿元;在非商品类留存规模中,蚂蚁金服以8901亿元排名第一,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田甜基金分别达到7079亿元、5366亿元、4572亿元、4324亿元。但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的非商品基础不到1000亿元。

一位资深基金分析师表示,近年来,基金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这让基金机构意识到,优质的基金产品可以实现引流和客户。特别是对银行来说,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转型的背景下,优质基金可以快速“移动”客户存款,更好地实现客户留存。

据华南某基金市场人士介绍,互联网机构相对包容开放,倾向于做平台管理。他们在低费率引流、流量转换、产品超市建设、年轻客户需求挖掘、客户投资陪伴等方面做得很好。目前,银行销售也在快速转型,一些做法正在逐步走向互联网化。

上述基金公司总经理也提出了担忧。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一些银行通过捆绑大型基金公司来发行产品,相对简单粗暴。在扩大资金额度的同时,该机构解决了“资金赚钱,市民不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客户通过投资赚钱,提高投资体验。“银行变相提高了基金合作门槛,使得公募行业分化越来越严重。然而,投资产品不同于消费品。在某些情况下,规模是性能的敌人。当基金规模过于集中于少数公司和少数基金经理时,就会影响客户的超额收益。”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