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持股计划新标准:利用银行资金放大杠杆

原标题:员工持股计划新标准:利用银行资金放大杠杆

多家上市公司近日公布了完成购买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从目前的股价来看,大多数公司在员工持股方面都存在浮动亏损。记者观察到,自2020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银行贷款放大员工持股计划的杠杆作用非常普遍。原因与2020年以来上市公司的高股价不无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使用杠杆。降低员工持股成本;另一方面,需要员工持股计划资金来支撑股价。

浮动损失发生

以拓星为例,5月7日晚,公司宣布“2020年陕西国投拓星职工持股集体基金信托计划”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购入拓星461.5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2.66亿股的1.73%,平均交易价格为每股42元。至此,公司已完成2020年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购买,本次持股计划购买的股票将按规定锁定,锁定期为公告日起12个月,即2021年5月7日至2022年5月6日。

据记者计算,上述购买总额约为1.94亿元。截至5月12日收盘,拓星二级市场股价收于31.7元/股,比平均成交价格42元/股高出约24.52%。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拓星获悉,员工持股计划公司出资约9000万元,银行贷款约6000万元,员工出资约5000万元,比例约为4: 3: 3。员工自身成本约为交易价格的30%。

“股价下跌,当然有压力。虽然员工自己的钱没有损失,但是员工持股计划本来就是一种激励员工通过购买股票赚钱的激励。公司出资9000万,员工出资5000万为次,银行出资6000万为优先,员工持股计划购买的股份为抵押物。公司交的这部分钱是给员工买股票用的,不要求偿还。当然,银行的钱是要还的,锁定期结束后,股份卖出去,卖了还。引入银行贷款的原因是为了扩大杠杆。”Tosta指出,“放大杠杆就是在股价上涨的时候增加员工的股票收益。"

很少增加“底层”的持股

2020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银行贷款扩大员工持股计划的杠杆作用非常普遍。此前,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实际控制人要求员工增持公司股份的情况较为常见。

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员工持股计划对实际控制人的杠杆作用是有限的。杠杆式员工持股计划一般利用公司出资、银行贷款、员工自筹资金,往往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既有利于扩大员工持股规模,也有利于变相增持股份,从而发挥市值管理的作用。

据记者报道,自2021年以来,“一本通”持股的上市公司很少,只有个位数的公司推出了这样的计划。中顺捷柔日前宣布,公司董事和实际控制人发出向全体员工增加公司股份的提案。公告表明,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公司董事、实际控制人邓提交的《关于倡议全体员工增持股票的函》号文件。邓承诺,在2021年5月10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购买中顺洁柔股份并持续持有至2022年5月30日的所有员工,如在上述期间购买公司股份,我将予以全额补偿;如果产生了收入,收入将归员工个人所有。

以久安医疗为例,2021年2月,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完成执行董事长发出的向员工增加公司股份的建议。公告显示,本公司于2020年2月17日收到本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刘一提交的《关于鼓励公司员工增持公司股票的倡议书》。刘一承诺,刘一将对2020年2月18日至2020年2月21日期间购买久安医疗股份且连续任职12个月以上的员工进行50%的补偿,如果在上述期间失去久安医疗股份,将由个人资金进行补偿,如果有股票增值收入,将由员工本人所有。最终,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共55名员工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47.82万股,平均增持6.52元/股,累计增持311.6万元。

需要解决的多个问题

针对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执行董事、教授潘鹤林向记者表示,在公司成长期,通过持股计划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明显,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了重新分配员工股权的成熟阶段,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有限。有些股权激励的行权价格定的很高,员工看到行权可能性很低,就放弃了行权,不能产生积极意义。

“管理层通常是股权激励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公司来说,员工持股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中小股东来说,股权激励实际上是通过这些计划来补贴员工,短期内牺牲了部分中小股东的利益。”潘鹤林指出。

他认为激励需要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盈利目标不要定得太高,要分阶段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被动地取决于市场情况。如果股价不达标,就没有激励效果。如果股价涨得很高,员工持股会套现中小股东的利益。总的来说,定价是个大问题。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