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传到终端 外部输入膨胀通常是可控的

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正在向更广泛的范围传递。粮农组织5月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4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上涨120.9点,环比上涨1.7%,同比上涨30.8%。这是该指数连续第11个月上涨。此外,国内外日化龙头企业普遍提高产品价格,电视产品也迎来新一轮涨价。

但专家指出,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段时间以来大幅上涨,来自外部的进口通胀压力加大,但考虑到我国产业门类相对齐全,下游产品竞争相对充分,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全年通胀水平总体可控。

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加大

近日,国际铜价再次创出历史新高。据世界银行统计,一季度国际能源平均价格环比上涨35.3%,非能源平均价格环比上涨11.8%,达到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市场。国家统计局5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根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监测,与4月中旬相比,螺纹钢、电解铜、苯乙烯、汽油、焦炭、豆粕、农药、天然橡胶等34种产品价格上涨,12种下跌,4种持平。

殷敏智库的高级研究员王靖雯告诉记者,疫情在世界一些地区的复发是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短期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方面不如欧美和中国,这些新兴经济体只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供应来源。这也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最直接的触发因素。

价格上涨的影响仍在传递到消费者终端。最近,国内外日化龙头企业纷纷提高产品价格。4月21日,P&G宣布将从今年9月起提高婴儿用品、成人尿布和女性护理产品的价格,涨幅从5%到9%不等。与2020年同期相比,上海家化第一季度各种产品的平均售价增长了10%以上。然而平板电视价格上涨超过10%的话题已经在热搜上了。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平板电视价格上涨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显示面板供应紧张。

财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吴朝明告诉记者,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已经得到体现。据统计,牛奶、粮食、糖、油、油脂等国际食品价格比去年4月的低点分别上涨了24%、28%、52%和105%。

大宗商品涨价何时见顶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持续多久,市场参与者有不同的看法。中银国际分析师叶炳南和万章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计将在第二季度见顶,然后逐渐回落。商品价格上涨对行业中下游有显著的传导作用,但由于产能竞争和需求因素的影响,中下游会部分吸收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预计中国PPI总体增幅将在第二季度见顶,下半年大幅回落,年增幅为4.6%。

吴朝明认为,商品需求周期的延长和供应能力的有限使得本轮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周期长于市场预期的概率过高,当然,流动性的泛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靖雯还表示,考虑到疫情仍在世界各地重复,本轮商品价格上涨的时间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世界银行在最近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中表示,预计今年的能源价格将在上午上涨。一般来说,企业为了保持一定的利润率,需要在成本上升时提高成品的售价。王靖雯指出,现实中,中国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下游产品的竞争比较充分,厂商通过涨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空间有限。

市场普遍预计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将跃升至6%以上。吴朝明表示,预计4月份PPI将上涨6.8%左右,环比上涨1.0%。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涨幅比上个月提高了1.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例如,4月份PMI中的原材料采购价格指数仍处于66.9%的高位,华南工业品指数环比也上涨了2%以上。

在今年年初连续两个月跌入负区间后,3月份CPI首次转正,一季度CPI同比持平。大多数市场机构预计CPI在后期会继续上涨。吴朝明预测,4月份CPI同比增长1.0%左右,环比下降0.3%。原因是食品价格下降与上月持平,但非食品价格由于消费场景限制放宽、清明节假期效应以及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燃油价格上涨等综合影响,逐月有所好转。

纵观全年,亚洲开发银行4月28日发布的《2021年亚洲发展展望》预测,由于猪肉价格下跌,居民需求仍在回升,今年中国CPI将从2019年的2.9%放缓至1.5%。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就中国而言,尽管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但通胀水平总体可控。

对于后续的宏观政策,吴朝明建议,一方面要继续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国内供给支撑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吸收一些进口通胀压力。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