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塑料禁令”在许多地方的实施 争夺可降解塑料市场
原标题:巨头争夺可降解塑料市场郑钧集团计划大举投资
随着“塑料禁令令”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实施,可降解塑料回收行业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和青睐,甚至一些企业也开始在这一领域下重注。
5月6日晚,郑钧集团宣布拟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工业园区建设PBAT/PBS/PBT/PTMEG绿色再生产业项目一期,总投资207亿元。
公告称,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约164亿元,利润总额约35亿元,公司收入148亿元。
郑钧集团下了很大赌注
可降解塑料行业
郑钧集团于2003年在内蒙古乌海市成立。目前主要从事能源、化工、化工物流。
2020年,郑钧集团实现总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50.99%,净利润48.15亿元,同比增长93.24%。其中,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化工物流、铁合金冶炼和电力生产分别实现收入64.07亿元、58.35亿元、18.10亿元和10.93亿元。
5月6日晚,郑钧集团宣布,随着塑料的大规模使用,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环境问题。1999年,国家首次提出“限塑令”。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塑料禁令”,禁止和限制行业和地区使用传统塑料,加快推广可降解塑料、纸质包装等塑料替代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和实施条例,大力支持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使用,积极推进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的进程,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此背景下,公司拟以全资子公司内蒙古郑钧化工有限公司为主要投资对象,建设年产260万吨BDO、200万吨PBAT/PBS/PBT/PTMEG绿色再生产业一期工程。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约164亿元,利润总额约35亿元。
2020年末,郑钧集团资产负债率为37.04%,总资产为336.8亿元,货币资金为43.63亿元,2020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为35.77亿元。拟建投资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可能对公司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短期内财务费用和债务风险可能增加。郑钧集团表示,该项目的资金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公司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
郑钧集团认为,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基于现有循环经济产业链积累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公司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现有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优势,逐步建立公司在精细化工领域的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本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公司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积极影响,符合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在许多地方加快实施“禁止令”
2020年,中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继2008年限塑令后,再次加大整治塑料污染问题的力度,市场上称之为塑料禁令令。
《意见》明确规定,在酒店和宾馆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制品,以及快递塑料包装
5月6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通知》,规定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服务和各种展览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零售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等餐具。
前不久,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发布了北京市塑料污染防治工作的详细说明,规定北京市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禁止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建成区和风景名胜区就餐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根据上述工作的详细说明,在餐饮行业,除了销售和餐饮使用塑料袋外,工作的详细说明还要求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咖啡搅拌棒,该规定将于2021年7月1日生效。在批发零售业,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会展业明确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另据了解,《海南经济特区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已于202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自“塑料禁令”以来,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了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特别是对陆瑾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产品流入海口市场。
目前广泛使用的可降解材料有聚乳酸、PBAT、PBS、聚羟基乙酸等。其中,PLA和PBAT是降解塑料领域的主流产品。由于特性不同,聚乳酸主要用于可降解秸秆,PBAT主要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改性塑料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元。
华西证券指出,世界各国相继推出政策推动塑料污染治理,我国禁塑限塑重拳出击下可降解塑料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假设2025年可降解塑料替代率30%,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达到332万吨,在可降解塑料均价2万元/吨的情况下,市场空间将在2025年达到660多亿元人民币。随着政策力度加大以及可降解塑料应用的不断扩大,这一市场需求将得以更大程度上的释放。在可降解塑料需求快速提升的情况下,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将保持,拥有可降解塑料原材料产能的生产企业仍将受益。
根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上市公司在建/拟建的可降解生物塑料项目,就包括万华化学、金发科技、长鸿高科、金丹科技、恒力石化、齐翔腾达、瑞丰高材、莫高股份、道恩股份、东华科技等10余家上市公司,项目涉及资金近200亿元,而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相关项目涉及总金额已超过500亿元。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翁云宣认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规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和试验投入,相对成本较高。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有望变得越来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