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要遏制校外培训的泛滥 就要做好

原标题:遏制校外培训泛滥,要做好校内添加

近年来,中小学培训领域迅速崛起。2015年,《美好未来》市值不足50亿美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市值已达429亿美元。2016年,以长期留学为主的新东方成为国内中小学培训。

与此同时,线上中小学培训成为投资热点,投资一轮又一轮涌入,各种辅导班的广告频繁出现在许多重要场合和媒体上。据不完全统计,估值超过100亿元的校外辅导机构至少有8家。

培训机构的兴起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舆论的热烈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过度市场化、焦虑营销和相关培训机构的过度营销。但是,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同时,也要反思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不适当的减负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好校内附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

培训机构的收入是父母“堆”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如此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它“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教育需求。

各种调查显示,在许多城市,中小学生参加校外辅导班的比例普遍较高,几乎成为“刚刚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学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核心是一刀切的减负政策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加成”。

“3: 30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我们希望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轻,下午三点半就全部离校。这样的规定不仅不能满足更高、更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也给家长带来了许多不便。由于他们下午三点半还在上班,家里没有人照顾孩子,送孩子去校外培训班成为主要选择之一。一位家长曾无奈地说:去培训班比去游戏厅好吗?

减负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多余的负担,不是所有的都要减负。不加选择地减轻负担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对负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负担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喜欢玩游戏,三天三夜不会觉得有负担;不喜欢学习,10分钟是负担。从绝对负担来看,任何对自己期望高的人,负担都很重,不会因为教育制度或教育观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曾经写过一本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书的第一章记录了一个惠特尼中学高三女生典型的一天:喝四杯咖啡,睡四个小时,绩点4.0。原因是这个女孩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和追求。我认识一些在美国最好的中学读书的中学生。他们通常在睡觉前学习到午夜。但不同的是,这些都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从绝对负担来说,这些孩子的负担应该超过大多数中国学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规定志向更高的学生只能学多少,禁止他们多学。“快乐来自奋斗。”奋斗就是努力,就是自强。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给予的是鼓励,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不是一味的减负。

第二,要认清一个现实:中国父母普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一特点并没有完全受到教育制度的影响。例如,在纽约,随着中国移民的增加,辅导班以当地的高中为中心

客观来说,这种特殊的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比如容易使教育功利化,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重视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文化传统,这种追求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对于一些期望较高的家长和孩子来说,减负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一刀切减负的结果只能在这里减,在那里加。

第三,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减负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底线,即减少不合理、过分的基本要求,但不要封顶,否则追求更高的孩子只能被挤出学校,不利于国家拔尖人才的培养。

美国公立学校要求普遍较低,甚至会有更多的失败和未能毕业。但与此同时,美国的中学也有覆盖全国的“天才班”和“大学预科”。大学预科课程在中学开设,目的是为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因材施教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对超大纲和超大纲的严格限制和一刀切的规定,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有必要调整一刀切的减轻校园负担的方法,使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教育追求。这样可以起到画底线的作用,减少课后需求,从根本上遏制课外辅导班的泛滥。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