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双向信息不对称的小微企业“首贷”难度在哪里

原标题:小微企业哪里难“先贷”

如果说“贷款难”是很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面临的大问题,“首贷难”对企业来说“更难”。

所谓第一贷款账户,是指在央行征信中心没有贷款记录的企业客户,即“零信用”企业。

“小微企业财务信息不规范,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没有贷款经验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相对较少,更难通过观察其历史还款情况来判断其还款意愿,或者不符合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这些小微企业可能对没有贷款经验的银行贷款业务了解较少。这些因素使得首批贷款客户很难获得银行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楼彭飞说。

2021、《政府工作报告》年指出,要引导银行扩大信贷规模,不断增加首贷户数量,推进贷款贴息,让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更多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影响的工业企业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的问题,有效提高首贷成功率和获得融资的意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

银企双向信息不对称

去年8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俊峰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目前小微企业数量为3261万家,是小微企业名录中正常注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其中1040万户有银行信贷,占31.89%,有贷款的户数为29.4%。

从数据来看,首贷户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但《金融时报》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很难突破“零信贷”。

北京书香盛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图书销售和分销服务的小微企业,主要向国家社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教育局下属中小学图书馆提供图书。

在采访中,公司法人徐训松告诉记者:“由于营业额高,资产运营模式轻,无法办理抵押贷款,对银行的其他贷款产品也不太了解。不知道有没有贷款条件,也不知道需要准备什么材料。而市场上较高的贷款利率也让企业望而却步。”

企业很难突破“零信用”,银行风险相对较高。

“既然是第一笔贷款,银行里基本就没什么信用记录了。没有信息和数据,银行无法对企业风险进行客观评估,然后放贷。”某大型国有银行普惠金融部一位人士直言不讳。

“从未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的企业,业务信息不透明,贷款无法得到有效评估。对银行来说,很难控制抵押贷款、信贷和风险。”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审批部门的负责人说。

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获取新客户的成本明显高于维护老客户的成本。对于“零信贷”企业,银行还是怕放贷。

据兆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介绍,首贷之所以成为难题,主要是因为“双向信息不对称”现象。他说:“目前,中国的产业环境、信贷服务和担保体系都不完善,这使得金融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

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首笔贷款,不还本续贷。

李俊峰说,解决小微企业第一笔贷款困难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解决信息缺失问题,银监会正在开放金融信用信息、政府公共信息、企业信息,推动各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第二,为解决担保和抵押不足的问题,银监会正在大力推进政府担保机构的作用,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覆盖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首贷企业信用信息缺失、房贷不足、担保不力等痛点,推出了以政府数据支持金融服务、以“零信贷”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药方”。

去年4月,全国首家贷款服务中心——北京首贷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重点解决“零信贷”企业从银行获得首笔贷款困难的问题。政府数据共享得到北京金融公共数据区和金融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为落户第一贷款服务中心的商业银行提供业务等企业信息的查询和比对服务。依托新建的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为落户第一贷款服务中心的29家商业银行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风险画像等数据增值服务,提高了授信审批效率,降低了信息采集和企业融资成本。

首笔贷款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工行北京分行梳理了来访企业面临的最集中的问题,以合适的产品对接首笔贷款服务中心的中小企业确认平台,有效解决企业融资痛点。本行还率先与相关市属企业沟通,通过平台确认合同,突破信息壁垒,为企业融资提供信用背书。

截至去年年底,工行北京分行会同北京第一贷款服务中心共受理和登记了1898份小微企业融资申请,总金额67.13亿元,居行业首位。

除北京外,许多地区也探索和实践了如何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首贷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2019年4月起,山东省在全国较早地启动了“首个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培育行动”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联合山东银保监局等部门,发挥政策协同效应,遴选未获贷的民营和小微企业开展精准培植帮扶,逐户建立工作台账和培植档案,“一企一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组织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首贷通”“商e贷”等首贷产品,支持小微企业站稳脚跟、良性发展。

2020年10月,宁波出台方案正式启动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力争2020年至2022年,全市新增普惠小微首贷户4万户,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5万户;小微企业新增首贷户数占全部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比重不低于15%;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首贷户占个体工商户无贷户比例不低于10%,新增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400亿元以上。

加强技术赋能和产品创新

政策的扶持让小微企业迎来了成长机遇,金融机构的创新也为小微企业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

工行北京丰台支行的客户经理在与徐勋松交流时发现,书香盛景位于工行“经营快贷”白名单中,拥有信用贷款额度,正好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同时由于“经营快贷”产品流程简单、审批快捷、成本优惠,非常适合首贷企业。最终,工行丰台支行以“经营快贷”形式为企业高效发放了成立以来的首笔贷款125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经营周转的资金需求,助力企业渡过了难关。

据了解,“经营快贷”是工行推出的一款普惠金融线上融资产品,主要运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基于客户结算、资产、税务、代发工资等多维度数据,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线发放信用贷款,满足客户高频、小额的快速资金需求,具有无需抵质押、自助办理、随借随还的特点。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工行通过“经营快贷”为超过130万户小微企业主动提供信用类授信近9600亿元,业务余额近1500亿元;落地数字供应链超过2100条,业务余额超过1000亿元;累计为超过1.4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较去年同期多增5500户。

“工行重点从五方面入手,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题。”工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田哲说。具体来看,一是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丰富外部信息来源。加强与税务、电网、物流、海关、征信等外部数据合作,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二是加快信用类产品创新,拓宽融资场景。充分运用经营快贷、数字供应链等融资产品,实现融资服务快速拓展、产业链多级覆盖。三是加强“银政”“银担”“银保”合作,推进风险共担、客户共管,探索建立“首贷户”专项服务机制。四是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扩宽融资申请渠道,提升“首贷户”服务便利性。五是通过“工银普惠行”以及“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系列活动,主动对接融资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不少银行都创新推出了基于数据赋能的信用贷款产品,如“小微快贷”“信用易贷”“诚商信贷通”等,还有的银行针对首贷户推出了“物流e贷”“政采智贷”等专属产品。

据了解,“首户e贷”是农行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创新推出的支持服务小微企业“首贷户”的专项产品,可实现对工商注册一年以内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客户工商注册并在农行开户后即可申办贷款,授信额度最高30万元,可通过企业网银、企业主掌银等线上渠道申办。

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动和金融机构的探索创新之下,“首贷难”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1至7月份,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中,首贷户160多万户,占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的16%,较上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

多箭齐发综合施策是关键

有关数据显示,民营和小微企业获得首次贷款后,后续再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将大幅提高,而且贷款利率有望下行,贷款速度也将加快。微众银行·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发布的《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显示,63.5%的民营和小微企业主表示银行贷款申请手续麻烦,但有过第一次银行贷款后,94.4%愿意继续使用银行贷款。

为破解“首贷难”问题,进而更好地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专家建议,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多箭齐发、综合施策,完善制度安排,优化融资环境。

在制度层面,董希淼认为,金融管理部门可优化“两增”考核体系,将首贷作为单列指标列入小微金融服务考核;建立月度统计通报制度,加强对首贷投放的监测和指导。同时,放宽对首贷利率和不良贷款率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强化客户营销,对没有贷款经历的小微企业予以足够的关注。同时,创新更多的信用贷款产品,减少首贷小微企业因为缺少抵押担保而无法获得贷款。再者,做好金融宣传,让首贷小微企业更多地了解银行贷款产品,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娄飞鹏建议。

在董希淼看来,商业银行应制定首贷投放计划,在信贷规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方面进行专门安排;主动破解信息不对称,加大行内数据整合应用,并对接支付类数据、政务类数据、商务类数据等“替代性数据”,研发针对性产品;升级信贷管理系统,搭建民营和小微企业专门的授信模型、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使首贷流程更简化、放款更快捷、还款更灵活。

此外,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为解决小微企业“首贷难”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提供相关的担保支持,强化信用信息的搜集共享等,减少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打破各政府部门‘信息孤岛’,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海关等部门及网络平台信息,抓紧搭建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免费提供银行使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地区性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选择合适方式对接全国性平台。同时,发挥征信机构如百行征信的作用,探索推出民营和小微企业征信报告。”董希淼表示。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