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互助”不宜关闭 媒体呼吁尽快填补管理空白
原标题:“水滴互助”不宜关闭
网络互助平台为部分低收入人群提供低成本保障,可以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成为健康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禁止一次太没礼貌了,现在是规范开发的时候了。因此,应尽快立法确定网络互助相关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以填补管理体制上的空白。
以“一人有病,人人平分”模式起家的水滴互助平台,近日宣布终止互助计划。此前,易互助、百度互助、美团互助等多个网络互助平台已宣布关闭。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自2011年第一个网络互助平台推出以来,中国已有400多个网络互助平台,打着商业保险、社会互助、慈善公益的旗号,推出了大病互助计划、意外伤害互助行动、老年癌症预防互助计划等网络救援计划,筹集的互助金额达到数十亿元。经过10年的残酷成长,网络互助平台由盛转衰,令人深思。
时至今日,“水滴帮”仍然没有合法的“名分”。有人说,这些网络互助平台本质上是具有商业保险特征的新型风险保障形式,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社会救助模式,具有网上慈善和网上众筹的特点;还有人说,他们既不是保险,也不是公益,而是一个诱导普通人期待“保险理赔”,或者以保险费的名义非法“吸社会钱”的网络平台。
除了“无名”无牌运营,大量“水滴”关闭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平台会员数量停滞不前,似乎是善意互助。其实“搭便车”的人太多了。用户承受不了分享资金的压力,已经退出;二是“惠民保险”、“正规军”等普惠性商业保险产品的冲击,挤压了网络互助平台的生存空间。
“十四五”计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完善全民医保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作出了明确安排。虽然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险,但通过网络互助平台现象可以发现,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医疗保险保障程度还有提高的空间。网络互助平台为部分低收入人群提供低成本保障,可以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成为健康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禁止一次太没礼貌了,现在是规范开发的时候了。
当务之急是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水滴互助”野蛮成长中的共同风险,然后对症下药。从牌照来看,目前的网络互助计划不是《保险法》意义上的商业保险产品,网络互助平台也不是持牌保险机构。管理主要靠行业各方自律,处于无人监管的尴尬境地,利益相关者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应尽快立法确定网络互助相关主体的权利和责任,以填补管理体制上的空白。考虑到网络互助与商业保险产品的趋同性和互补性,可以探索将网络互助纳入银行保险监管体系的监管框架,尽快研究准入标准,实现许可合法运营。
目前,大多数网络的运营
不可忽视的是,网络互助平台的运营商打着互助保险的旗号,无法妥善保存会员信息,缺乏商业保险合同那样的刚性法律约束。平台做的支付不是强制性的,会员没有保险保障资金的全覆盖。大多数互助平台覆盖率低,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社会风险。因此,要加强网络互助平台的规范运行,增加低门槛商业保险产品的供应,加强对这类新格式的人员管理和用户监控,防止潜在风险的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