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金概念股表现光明 半导体行业持续改善

原标题:大基金概念股表现光明。半导体行业持续改善。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IC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如何?从大基金概念股的财报可以看出端倪。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及其子基金已通过直接投资、设立合资企业、投资上市公司子公司等方式,投资了约42家上市公司和一批未上市半导体公司。截至4月8日,已有2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0年度报告/业绩报告,7家提前提升业绩,只有1家亏损。

在业界眼中,这些公司是各个子行业的佼佼者。在大基金的投入下,他们出色的业绩回答无疑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大发展的缩影。

概念股的表现非常出色

4月7日,北斗星披露,大基金计划减持1015.4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此前,方静科技、赵一创新和安吉科技1月23日宣布,大基金计划减持不超过2%的股份。

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是否因为被大基金减持而改变?其实这些公司的业绩一般都很优秀,大部分都是因为主营业务的增长。

同福微电子也宣布已经减持。2020年,得益于集成电路国产化浪潮,公司国内客户订单大幅增加;国际主要客户继续利用制造流程扩大市场份额,订单需求强劲增长;海外主要客户对通信产品需求旺盛,订单充足。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7.69亿元,同比增长30.27%;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1668.04%。

今年第一季度,大基金概念股依然坚挺。据统计,截至4月7日,纳斯达克、齐欣微组装、瑞信威、京加威、北斗星通、濮阳汇成等大型基金概念股均公布了一季度业绩预测,均实现同比增长。

例如,大基金计划减持的北斗星预计,今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为3500万元至4500万元,同比增长66.75%至114.39%。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业务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抓住本地化和订单充足的机会等。

据中国半导体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8848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远高于全球半导体行业6.5%的增速。

R&D铸造成长能力

大基金的目的是支持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所以大基金的概念股承担着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的使命。

许多公司在年报和业绩简报中披露了它们在R&D的投资和技术突破,显示出长期的“增长动力”。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在披露2020年年报的19只大基金概念股中,有17只的研发支出同比有所增加。

收购科芯半导体后,北京郑钧研发支出大幅上升,增幅473.04%,位列上述19家公司之首。北京郑钧披露,该公司2020年在R&D的投资为3.55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16.38%。2019年,公司在R&D的投资仅为6201.56万元。

除收购因素外,乐心科技、安吉科技、中卫公司、鑫源有限公司的研发支出增长更具代表性。2020年,上述四家公司的R&D支出分别为1.93亿元、8889.84亿元、6.40亿元和6.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54.51%、50.69%和45.99%。

投资大,新产品多,专利多

在新产品方面,北京君在近期的结构调研中透露,公司的汽车MCU芯片主要用于车内照明控制和触控,汽车led驱动芯片正在逐步引入公司的客户产品中,预计未来会有较好的增长。中卫公司董事长尹志耀在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透露,等离子刻蚀设备进入5nm工艺供应链后,公司将正式进入化学薄膜设备领域,并已组建团队研发LPCVD、EPI等设备。LPCVD和EPI都有本地化要求。

细分领导乐观

产能紧张、价格上涨是进入2020年下半年后半导体行业的主旋律。2021年,在全球需求不断增加、产业进一步向中国转移的背景下,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产能供不应求,产业高度繁荣有望全年持续。

随着年报和一季度业绩预测相继发布,稳健的业绩给投资者注入了更多信心,券商也“唱多了”半导体,看好子行业龙头企业。近日,华西证券、TF证券、民生证券等多家券商发布了相应的研究报告。

华西证券4月5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半导体行业的繁荣持续,或逐渐进入业绩兑现期。与前一季度不同,是行业低点。今年一季度,由于行业高景气周期,5G手机更换周期的共振,物联网、汽车电子等行业带来了强劲需求;在产能不足的情况下,各细分轨道的领导者有望进一步提高全球市场份额。

华安证券4月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半导体产能越来越重要,2021年上半年IDM、OEM、半导体材料板块的表现是高度肯定的,预计全年繁荣。

民生证券认为,晶圆厂和包装测试厂将继续“满载”,繁荣预计将持续全年。在全球供需紧张和国内替代的背景下,国内半导体公司的业绩预计将在2021年保持高增长。

TF证券从供求和价格角度关注半导体材料的投资机会。据其研究报告显示,对硅片的需求持续增加,短期内难以快速扩大产量来满足需求。新生产线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建成,供需缺口还会继续扩大。2021年硅片价格有望继续上涨。国内龙头企业桂湖

产业、立昂微定增扩产,有望提升本土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扫把都需要芯片的时代,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规模注定持续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如今则是小荷刚露尖尖角。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