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成渝:汽车芯片的国产化有赖于创新生态 建立产业创新生

原标题: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袁成玉:推动汽车芯片国产化靠创新生态

“从设计开发到上车,整个周期包括六大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缺点,都可能影响整个环节的建设。”

近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兼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袁在《证券时报》汽车工业部主办的“如何解决汽车产业缺乏‘核心’的痛苦”主题沙龙上,就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

他认为,发展国内汽车芯片产业,必须依靠市场带动产业,以技术为先,引导产业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资本的进一步协助,充分利用政治、生产、学习、研究、资本、创新等方面的资源,最终形成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生态,通过整合填补中国汽车产业在芯片领域的不足。

基于行业面临的现状,科技部和工信部先后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国家共同技术创新的平台,旨在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中国汽车芯片的本土化和自主化。

蕴藏千亿级市场空间

“芯片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用在手机、电脑、平台、智能电视上。车级芯片与其他芯片略有不同,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和高性价比的特点。”袁表示,这些特点决定了汽车芯片具有很高的行业壁垒。

据了解,一个车规芯片要经过严格的认证流程,通常需要2~3年时间才能完成车规认证,进入整车厂的供应链。

袁说,虽然汽车芯片从设计到生产到上火车的时间很长,但整个行业的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研究表明,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联网汽车普及率的提高,智能新能源汽车芯片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1%。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销售收入约为374.7亿美元,预计2022年这一收入将达到656.6亿美元。

根据袁的判断,未来的汽车芯片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空间。如果国内的汽车芯片公司把握不到机会,很容易走到行业的尽头。

 亟需建立产业创新生态

据袁分析,汽车芯片供需失衡暴露出我国汽车芯片存在的问题,包括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检测认证平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关键产品应用不足、车辆法规和技术积累不足、生态建设严重不足。

在他看来,中国汽车芯片行业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存在不足,都有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因此,他建议通过建立汽车芯片产业生态联盟、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产品评估认证、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打造汽车芯片人才梯队等方式,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信息连接起来。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芯片产业集群,实现汽车芯片的国内替代和国际发展。

据了解,2020年9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政府先后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

袁介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已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编制了《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帮助上下游企业准确对接。通过实际调查发现,汽车芯片的需求信息远高于供给信息,这也说明中国汽车厂商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汽车芯片的不足,并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袁认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建设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道路是艰难的。然而,如果我们不主动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我们很可能会被‘卡住脖子’。”为此,袁建议通过生态和产业集群的模式,使上下游产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汽车芯片的自主化和国际化。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