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抢基数”入市疯狂需要警惕“群体解体”的风险

原标题:散户“抢基数”入市,为“群体解体”的风险疯狂

2021年初以后,爆款基金的成功案例频频见诸报端,单日抢购数千亿资金的现象日益增多。居民资金加速流入股市,甚至出现资金“饭圈”现象。业内人士提醒,要警惕“集团崩溃”带来的泡沫破裂风险,呼吁防止机构持股过度集中。

自2021年以来,资金不断爆炸。1月11日,5个“阳光基金会”亮相,首日募集规模突破1400亿元。1月18日,E基金竞争优势企业基金首次募集规模突破2300亿元,最大募集规模150亿元,创下公募基金首次募集新纪录。基金这个话题也频频出现在热搜榜单上,不少基金经理走出了圈子,从“千亿规模”变成了“千亿顶流”。

该基金的良好表现使“炒股胜于买贱”的理念深入人心。去年整个市场能统计到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涨幅超过40%,其中100多只基金收益率翻倍。

该基金得益于近年来流行的“抱团热身”模式,赚了不少钱。持有巨额资金的基金进入了以白酒、酱油为代表的大消费,以及以光伏、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一些股票涨幅超过200%,而没有得到基金“青睐”的股票则有被抛售的风险。

瑞银(UBS)中国策略主管刘明勇表示:“从2020年半年报基金的数据反馈来看,内地公募基金有92只仓位超过50%的股票,仓位集中在龙头股的现象相当明显。过去,我们会选择增长良好的中间票,但现在主要股票的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指出,该基金需要新的资金来通过持有重仓股来提升其突出的净值。2020年将有3万亿元的筹资规模,显然符合这个条件。因此,股价上涨和资金筹集之间存在正循环。

“机构群体”正显示出松动的迹象

最近2020年以来,机构基金持有少数股票的“控股集团”出现松动迹象。1月14日,五粮液、比亚迪、东方财富、安信、宁德时报净流出均超过10亿元。15日,CRRC和东方财富的净流出也超过或接近10亿元。

近期控股集团松动迹象,与公募基金等机构头寸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上海尊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邱表示,传统上,新年伊始是机构换岗换股的活跃期。前期在资本控股集团的带动下,部分股票的股价持续上涨,继续持有的盈利空间相对有限,而新购面临更大的回调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机构选择出售团团股。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Nomura Orient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也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虽然该集团尚未完成,但投资者应提前考虑配置转换。热门行业的高估值容易受到资本、事件和宏观条件的影响,增加这些行业的性价比在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机构持股过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a股估值体系的扭曲,也隐藏了更大的交易风险。控股集团现象反映出资产管理机构股权集中的相关规定存在不合理因素,应从规则源头防范控股集团行为。由于这一轮机构团结持续时间更长,一旦团结放松,团结股的估值就会更高

一些机构甚至高喊“横渡湘江,抢占定价权”的口号。近期发行的部分股票型基金,几乎全部以港股资产作为主要投资对象上市,受港股通约束的股票投资比例上限达到了股票资产的50%,可见一斑。目前,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港股面临的风险,可能是资金南进放缓、外资抛售、流动性收紧等引发的。

嘉盛集团认为,虽然内地公募基金增持港股,南向基金暂时占据上风,但港股定价权的转移需要很长时间,外资走势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前景的风险包括估值上升导致的中外基金博弈、疫情反复等。这些因素都体现在资金的向上流动上,使得美元走势成为关键的跷跷板。一旦美元意外走强,新兴市场资金流出是必然的。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