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四大模式创新与五大新趋势

我国农村金融目前的现状:一方面多种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农村基础建设资金需求趋旺,另一方面由于先天发育不足,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下降、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如何打破城乡经济结构僵化的格局,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变革,农村金融任重道远。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存在供需矛盾,金融抑制是长时期存在的状态,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不断触网,金融科技不断得到发展,拓展至农村金融领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农村金融的机遇和挑战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一路攻城略地,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其强行打开市场之后,农村金融也遭到了强攻,其蓝海属性越来越受到互联网创业者的青睐。

据网贷之家数据,截至2017年10月,全国1975家正在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中,专注于农村金融的平台不到50家,包括宜人贷、翼龙贷、小牛在线等。

我国目前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但各类创新及模式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贡献有限,较为突出的是网贷P2P、移动支付等,整体的创新发展非常不充分。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农业领域,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十九大报告也持续关注三农问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一方面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

基于此,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着力点也更为清晰,即信贷投向应更侧重于对土地经营主体的支持。并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

四大创新模式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农村金融主体可以分为几类:新希望集团、大北农等大型传统三农产业服务商;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翼龙贷、宜信、开鑫贷等 P2P平台;农业农村领域的一些新兴互金平台,如农分期、沐金农、什马金融等。

结合零壹财经和利基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等文件,亿欧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目前的主要创新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做了梳理和总结。

1.农业产业链模式:大型农业企业+农村金融。

该模式以三农服务商大北农为范例。大北农依托平台交易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具备了对养殖户和经销商的信用了解,搭建农村信用网作为大北农的资信管理平台,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普惠制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无需抵押,围绕农业产业链即可开展业务。利用多年积累大数据资源,能够减少信用评估成本,降低风险。

2.电商模式:电商平台+农村金融。

该模式与涉农机构合作,基于合作伙伴、电商平台等沉淀的大数据信息,根据农户、中小型农企的信用水平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满足其在农资购买环节和农产品销售环节的信贷需求。主要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例。首先依托自己电商平台优势累积农村数据,随后再利用累积数据建立信用风控模型,进一步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贷款金额受信用限制、放贷快,使用不灵活,专款专用,仅限农资的购买。无需抵押物,能快速解决生产环节中的农资购买问题。

3.涉农互金模式:信用贷款+P2P网贷。

如沐金农主要利用P2P方式为新农人群体(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服务,并研发了三农动态信用评分系统,尝试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此外,宜信农商贷也是该模式的典型,以自建“农商贷”服务网点的模式,为农民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生产和创业,并提供保险、租赁、理财类服务。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贷款金额受信用限制,支持农民生产和创业。无需抵押物,使用灵活。但对金融机构来说,人力成本高,风险把控困难。

4.政府干预的农村金融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分工协作,政府扶持或直接出资设立担保公司,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信贷项目予以担保,银行再发放贷款。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已挂牌成立,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组建并开始向县市延伸,27个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开展实质性业务,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初见雏形。

该模式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金融资本落地。将量大面广、额度小的农业信贷需求汇集起来,将银行与农户“一对多”的关系变成与担保公司的“一对一”,拉近了供求双方的距离,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政府通过对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注入,担保公司能够放大实现其净资产最高15倍的杠杆效应。三是农业信贷风险可控。将信贷风险从银行部分转移到了担保公司,分散了农业信贷风险,调动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五大发展趋势

随着对农村市场的深度开发,与之前传统的市场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晰。亿欧根据利基研究院发布《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和《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等文件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做了如下梳理。

1.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加注重资产开发、资金来源寻求机构化。

随着网贷监管意见的下发及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网贷平台等面临较大的整改合规压力和成本。在农村金融业务开展中,服务涉农企业、规模化种植农场的平台较为主流,其提供的借款额度也较大。在这过程当中,涉农网贷平台定位开始发生变化,即专注线下资产的开发,并与金融机构等合作获得资金。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动力,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业务,分工协作成为不二之选。这种背景与市场变化使得新兴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之间 的合作更加紧密和必要,未来这也将成为主流模式。

2.网络运营+渠道下沉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必由之路。

农村金融的开展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当前实操过程中需要采用O2O的模式解决信任、征信和贷后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目前大部分的业务模式都很雷同,需要采取线下铺设人员的方式进行获客、风控、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此外,由于各类制约因素导致目前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仍然需要大量依靠人力、需要线上线下 相结合的方式,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常态。

3.农村电商业务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新一轮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实践过程中,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开始依托自身的物流、渠道、数据等平台和资源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中,并以相对成熟的体系提供综合性农村金融服务,包括支付、信贷、保险与理财等等,成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可以预见的是,电商平台及其体系将有助于解决数据获取、渠道下沉和综合金融服务问题,未来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4.农村消费金融业务进一步崛起。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其需求也随之逐渐变化,将由此前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逐渐转向生活及发展型消费需求。

原因一方面表现在

目前来看,农村消费金融市场正在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民产生了庞大的住房、就业、教育、养老等消费金融需求;,农村土地确权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尽管尚没有国家层面根本性地改变,但一些流转及确权的创新正在发生,而土地和宅基地正在成为农民的一种金融资产,对此,农民有了抵押物,同时也会促进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所深入应用,一定程度上,这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时能做到风险可控。从消费金融业务目前的发展来看,趋势是渠道下沉、人群下沉,而农村消费金融业务无疑将是下一个竞赛战场。

5.政策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警惕农村非法集资风险。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金融服务的普及,农村市场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关注,但在农村金融成为新“风口”的同时,一大批鱼龙混杂的机构开始涌入,其中包括一些非法集资公司。2017年2月,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下发,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若一些不法机构假借互联网金融名义做非法集资之事,则必然受到监管整顿,这也是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目前暂未被纳入监管范围的市场主体应该关注的行业问题。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