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鬼”和“有机”到处走?有机认证不能“认可”
原标题:有机认证不能“认可”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对25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涉及的320批产品进行抽查,发现8家机构的18批抽检产品不符合要求。有机产品不是“有机”的,认证机构也不靠谱,造成了广泛的吐槽。
目前,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更加注重“舌尖上的健康”,打着“自然、环保、安全”旗号的有机产品大受青睐,成为优质生活的标签。在超市货架和电商平台上,同类产品相差一个标准,价格相差数倍。肉眼可见的真金白银,让“有机”二字成为很多商家最大的盈利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机或绿色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背后是一套严格的认证标准和生产规范。正品有机产品投资大,价格高,消费者愿意买单;错货的“神秘”产品让消费者白花钱,甚至砸“有机”招牌。
“李鬼”和“有机”无处不在,认证环节漏洞不小。很多认证机构更注重预认证而不是后监管,有些基地在获得认证资格后“放任自流”。有的机构“见钱生钱”,商家干脆“花钱买标”,推的产品纯粹是“卖羊头狗肉”。在灰色产业链下,“有机”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溯源困难等问题时有发生。就像之前那种丑闻缠身的“不加”,认证如果任其“瞎”,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劣币在“有机”市场上驱逐良币,在鸡毛中自毁前程。
有机产品没有“标准化”,更谈不上“公认”。由于相关机构有认证权,所以必须对认证结果负责,也要受到严格的监督。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加强抽查,精准努力,共同发现和查处认证违规行为,痛定思痛。对于不改变处罚的,可以考虑直接取消其认证资格。另一方面,要巩固“谁颁发证书,谁管理证书”的责任,严格执行可追溯机制,迫使认证机构实行严格的自律。只有把质量压力层层传递到生产的末端,才能有更多安心的正品有机产品。
避免依赖化肥、农药和杀虫剂是有机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做好认证关,坚持产品质量,不要让有机食品被正品破坏,也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必要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