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讨论“基金控股集团” 促进投资和研究的融合
年初以来,公募基金"抱团股"上演了一场过山车行情,时而猛烈出击,时而高位下跌。期间,卖方投资研究圈也围绕持有一批公募基金的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些券商研究机构认为,公募持股是正常现象,a股的制度化趋势使得一批公募重资的白马股频频冲击新的股价,持股的逻辑其实就是对优质轨道的认可。一些券商研究人员认为,持有一个集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筹码过度集中和估值过高,存在峰值风险,很大概率会出现集团松动。
公募抱团引发券商热议
a股走势和基金走势受“基金控股集团”影响,引发广泛讨论:“基金控股集团”会结束吗?证券公司的投资研究机构频繁发布研究报告,激烈争论公募机构控股集团的现象。
券商研究机构的意见大相径庭。一方面,许多券商研究人员认为,目前的机构团结现象是a股市场发展中的正常表现,基金中持仓较重的股票大多是核心资产或行业领军企业,重点是优质轨道和繁荣行业中的优秀公司,这与以往市场对“机构盲目团结”的理解大相径庭。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师王认为,从a股的长期发展来看,当前的“机构团结”并不是过去的“机构团结”。a股的一批优质核心资产脱颖而出,成为QE时代的“非卖品”。随着a股市场的推进,核心资产也在路上。中国的核心资产在世界各地都很稀缺,成为QE时代抵御贬值的最佳“非卖品”。
根据CICC的研究意见,机构持股集中于少数股票或成为长期趋势。与海外市场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公司。目前a股的集中度与海外仍有差距。同时,被动和主动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都集中在头部,投资决策权会向少数人倾斜,投资行为会更加一致。
但也有机构认为,目前的公募集团已经出现“泡沫”迹象,因此有必要防范投资风险。开源证券分析师牟亦玲表示,趋势交易者的“拥挤”会使市场对资产价格敏感,交易层面可能出现负周期。
瑞银证券(UBS Securities)a股策略师孟磊也在公开采访中表示,“群体现象”短期内不太可能崩溃,但一些股票或一些领先行业的估值将面临一定的盘整压力,因此很难说估值有特别大的改善空间。
除了股市,债市现象也很明显。招商证券指出,可转换债券市场“控股集团”现象已经相当显著,表现在优质品种可转换债券溢价明显上升,可转换债券交易集中度不断提高,可转换债券基金表现突出。
卖方投研同样出现抱团
核心资产定价模式趋同
虽然大多数机构认为,机构资金从公募代表流入核心资产以及伴随而来的控股集团现象是合理的,短期内难以瓦解,但也有投资者指出,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资产定价模型趋同问题值得更多关注。
深圳某中型私募机构量化部负责人表示,买家控股集团的现象并不新鲜。很多基金经理都非常有能力挖掘优质资产,他们对于核心资产或者领先股票的定价模型都是类似的。集体投资的案例很多。
在某券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看来,不仅公募明显,券商内部也存在“控股集团”现象。“买家的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投资研究方向,这使得很多研究人员围绕基金的尴尬股专注于投资研究服务。此外,投资研究和追踪市场热点也是分析师快速获得买家信任和市场认可的有效途径。这也意味着独立的投资研究和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永远是稀缺产品,从长远来看,群体研究不利于投资研究的发展。”
证券机构协会的一些人指出,机构控股集团背后往往存在一些规律,如“越担心控股集团,控股集团的市场形势越激烈”、“控股集团导致的持续估值溢价”、“控股集团持续时间较长,但中间仍有跳水”等有趣现象。该研究所强调,一旦集团出现解体迹象,就不要在左侧抄底,更不要相信“集团板块永远跑赢大盘”的说法。投资者在跟踪集团基金时,应警惕该范围内的高风险。